青花瓷油醋瓶、绘有贵族纹章或西洋仕女的瓷盘,还有青花瓷“马克杯”,在上海博物馆最近开幕的“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藏明清贸易瓷展”中,异域风情洋溢于163件景德镇窑、漳州窑和德化窑瓷器之上。这些瓷器当时被销往南亚、中东与欧洲诸国,在形制和图案上皆独标一格,带有浓郁的进口国特色。
163件外销瓷背后,是中国悠长的瓷器出口历程。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在展前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至迟从唐代开始,中国陶瓷已大量销往海外,宋元时期,贸易陶瓷的烧造窑厂就遍布了东南沿海。到了明代中期的成化、弘治,中国陶瓷由私人买运于东亚、东南亚一带,并转口到南亚、中东等地区。明代正德之后,由于新航路开辟,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人都展开了对华贸易,欧美开始成为中国瓷器的主要市场。这种趋势在明末清初得到了延续。
展览现场,顺着以时间为轴的陈列顺序,贸易瓷特色演变的路径清晰可辨:中国传统器形与纹样逐渐从这些瓷器中褪去,取而代之的逐渐浓厚的外国特色。“明代初期之前的贸易瓷与中国出售的瓷器差异并不明显,但从明末开始,中国窑厂开始了来料加工,他们根据西方人提供的样稿和订单来定制瓷器。”上海博物馆陶瓷研究部主任陆明华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说道。
既然明代初期之前的贸易瓷与传统瓷器几无二致,那么,如何确定一件瓷器是否是贸易瓷呢?“对这些瓷器的鉴定而言,弄清其来源就显得尤为重要。”陆明华告诉第一财经。
明清时期的外销瓷在中国存世不多,文博界对其关注与研究的历程也不长。自8月7日开幕展至明年1月4日的这次展览或许是中国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品质 最高的明清外销瓷展览。相较去年在故宫博物院展示时的109件展品,此次展览增补了不少可看性强的瓷器,在外销欧洲、外销日本和清代广彩瓷器方面都做了增补。
据陆明华说,与中国对外销瓷研究与收藏形成对照的是:中国外贸瓷大量存在于海外,不少文博机构都会收藏并做专题陈列。另据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介绍,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前,上海博物馆就开始了对明清贸易瓷的关注。当时,海外有一个针对明清转变期时期景德镇瓷器的研究热潮。这股热潮影响到了时任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的汪庆正,自此,上博开始了对明清贸易瓷的研究和征集。这次展出的瓷器包括故宫博物院与上海博物馆的藏品,其来源大致可分为为海外征集和藏家捐赠。除此之外,故宫博物院的馆藏中还有一部分外贸瓷是国家文物局划拨以及清宫旧藏瓷器。当然,由于外贸瓷的属性,清宫旧藏中,其数量极为稀少。
中国的外销瓷收藏很多来源于沉船的水下考古所得,文博专家除了从中发现各类瓷器之外,也看到了一些颇为有趣的运输方式。“当时,运输外销瓷是一个专门的技术活。”陈克伦说道:瓷器用竹篓子抓紧便安全了。有时,承运人还会在竹篓子里撒上几把绿豆,将瓷器泡在水中时,长出来的绿豆芽缠绕了瓷器,便起到了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