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China ceramic
网兴旗下网站: 中华陶瓷网  中国瓷都德化网  德化陶瓷商城  网兴网络
网络兴瓷,陶瓷行业第一门户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搜索 文化 德化瓷
 首页 展会 人才 商城 图库 电子杂志 陶瓷技术 行业百科 营销管理 企业家俱乐部 论坛
频道首页  陶瓷历史  陶瓷文化  陶瓷收藏  名家名作  陶瓷名城  古瓷初识
陶瓷艺术  陶瓷院校  古瓷欣赏  陶瓷拍卖  陶瓷古窑  陶瓷常识 产区特色: 德化  景德镇  醴陵  潮州
信息内容
   
 您的位置: 首页>陶瓷文化>>陶瓷历史>>|
史上最全的定窑瓷器知识大全

发布:2015-8-17 10:55:52  来源: 搜狐网 [字体: ]

  定窑的发展与历史分期

  1初创时期〈唐高祖至唐代宗,618—779年〉这一时期的定窑产品大多为碗为主,胎质粗糙,釉色以黄绿釉及褐绿釉者居多,可以看出青釉的釉色极其不稳定,他的烧造技术不如唐代的其他著名的瓷窑,所以不为当时人们所重视。

  2发展时期〈晚唐至五代,780—960年〉晚唐五代是定窑有烧造青瓷转变烧造白瓷的重要时期,他受当时的邢窑的影响,采取先进的漏斗状匣钵正烧法。这个时期的定窑特点是纯白瓷、白中闪青、是定窑的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器型一部分模仿邢窑,烧制的壁型底碗,在造型、釉色上与邢窑大体相同。

  

  这个时期烧造的器型有盘、碗、杯、等器型,是模仿当时唐代金银器并结合瓷器的特点创造出来了的。一般胎体较薄,多采用花口、起菱,压边的做法,胎体洁白细腻,瓷化程度相当高,“官”“新官”字款器就属于这一类。

  这个时期的定窑白瓷仍以素面为其特色,五代时期才开始出现少量的划花装饰。比较考证的这一时期的年代的有湖南长沙五代墓葬群出土的定窑瓷,陕西西安长安城的安定坊遗址、浙江临安晚唐钱宽墓与邱氏墓出土的大量白瓷在造型、胎釉特征与定窑〈窑址〉〈北镇出土的“新官”字款定窑白瓷五花瓣口盘同属一类。

  

  3.“定窑独特风格”形成时期〈北宋至金衰宗,960—1234年〉。

  北宋初期,是采用漏斗状匣钵一匣一器的装烧方法。并不断新建窑炉来保持当时的这种供求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窑炉不断的增加,木材的大量消耗,已经达到难以为继续维持生产的地步。聪明的窑工创造了从烧木柴该用烧煤的新方法〈北方煤多〉,这就给定窑带来了新生。从烧柴改为烧煤,是导致定窑瓷器釉色从白中闪青别为白中泛黄的主要原因,也是定窑从发展阶段转变为具有“独特风格”阶段的一个关键。

  北宋中后期是我国瓷器大发展的时期,全国南北各地如同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来。关键在于能否给社会提供较为其他瓷窑更多更好的产品。这时期定窑创出了支圈窑具,支圈烧法,就是一匣多器的装烧新方法的发明。印花定窑瓷器是为同等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也适应支圈烧法。所以凡印花定窑器,多为支圈覆烧,口沿无釉者居多。

  这个时期由于定窑瓷器受到烧瓷工艺方面的种种制约,无论在制造、装饰以及釉色各个方面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釉色从前期的白或白中泛青转变为白中泛黄。在白中泛黄中的瓷地上创造出刻划花装饰,随着覆烧方法的创造成功,印花装饰方法又大量被采用,定窑瓷器的“独特风格”就形成了。

  

  北宋早期中的定窑产品瓷器以河北定县的静志和静众两塔出土的为最多,出土器中有盘、罐。底均有墨书款“太平兴国二年”的年号和“至道元年”墨书款。

  晚期定窑产品有刻花龙纹、印花龙纹、狮子戏球、等装饰的各种器型产品。可见定窑覆烧法与印花装饰均兴盛于北宋后期。与北宋前中期的瓷器相比,较为相同处是二者的釉色都是白中泛黄,不同的是后期器口无釉,器里有印花装饰。

  定窑文化特征及工艺形成

  定窑鉴定是一项很繁杂的事情。由于鉴定工作集文化、艺术及工艺于一身,故而鉴定决不能单从造型上看年代、从特征上辨真伪。因为赝品往往更重视造型及其特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增先生从事定瓷研究、创作30余年,是定窑故里河北省曲阳定瓷企业的领军人。他通过对定窑工艺成型、釉面呈色、烧成气氛及原料分析,从工艺装饰中找线索,总结出11个文化特征,发表在《定窑研究》一书中。本文摘引部分关键词,希望能给定窑的辨伪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一:米黄色(定窑呈色)

  定窑白瓷,其呈色是各具特征,有偏白色的、偏青色的、偏黄色的。定窑恢复之初有人认为定瓷呈米黄色,并以此作为辨别真假和进行仿制的唯一标准,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错误的。由于古代的原料选择、配方比例以及焰火的温度控制完全依赖人工,且定瓷的生产还会受到不同时期气候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因此,定瓷究竟是米黄色、青白色、象牙白还是乳白色,是白中泛黄,还是白中泛青,不能一概而论,不能仅以此来进行判断。

  关键词二:淋釉(泪痕)

  定瓷淋釉俗称泪痕。清代《南窑笔记》说:“出北宋定州造者,白泥素釉,有涕泪痕者佳。”它是定瓷生产工艺过程中所呈现的一种自然现象。主要形成原因是由于器物在施釉时釉层重叠聚集,经过烧成熔化而形成不同形式和颜色深浅不一的釉缕。凡一般产品到出窑为止,都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来。

  千百年来,淋釉一直被认为是鉴别定窑真伪的一大特征,而被仿制者抓住不放。仿制者一般故意将施好的器物,进行弹点或笔涂,使形成淋釉。用这种方法形成的淋釉,缺乏神韵,没有那种原始的淳朴的天真美。稍有一点鉴定常识的人,都能看出来是仿制品。

  关键词三:生辣感

  生辣感是人们对定瓷外观鉴赏的一种习惯称谓,体现着定瓷凌厉铮然的风格和明丽蕴涵的气质。由于定瓷泥料练制细腻、精纯,可塑性较好,且骨架性强,凡成瓷器物,都会给人一种刚劲、坚锐、俊逸的精神感觉。同有些陶瓷的圆熟、甜媚、滑腻、松绵相比,具有明显的区别。

  刀痕,也是定瓷产品外观生辣感的特征之一。古代定瓷生产,凡辘轳成型后,从修坯、整形、剐足都离不开刀子,故称定瓷生产为刀子活。古代定瓷不论何种器物,凡是辘轳旋转做出的,其壁面都不约而同地带有强弱不等的刀尖旋削纹。这种刀痕的形成,是在拉坯过程中自然留下的,它的不规则和有致的分布,使定瓷别具味道,使产品更具有灵气、具有生辣感。

  

  关键词四:刀线

  刀线是裸露于定窑器物外部壁面的一种自然痕迹,仅见于盘、碗、瓶、罐等圆体器物中。凡这种器物都要经过拉坯和修坯,刀线的形成,均为修坯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留存。不过,通过一些存世的珍品看,档次较高、艺术品位较强的留有刀线较少,档次较低或一般产品则有多有少。

  最初,仿制者对定瓷器物中的刀线认识不够,总想修得光滑,不敢也不愿留下这些刀痕。即使修坯时抚不平,在施釉前加一道水抹工序也予以擦掉。结果,最能表现定窑艺术个性和传达人文精神的特征遽然消失。今天看来,它已毫不谦逊地成为体现定窑艺术品位及其价值不可缺少的文化特征,具有名副其实的大朴不琢之美。

  关键词五:芒口

  芒口,俗称毛边,是指盘、碗在入窑烧制前去掉釉的一圈边口所露的胎骨。这是定窑历史上所形成的一种工艺特征。定瓷之芒口,的确引起皇室阶层及社会消费者非议,但定窑并未因此而改变这种历经千辛万苦才获得的工艺成果,而是以芒口镶金、镶银、镶铜再次走向市场并复入皇室,引起皇室的珍重,称为金装定器。

  芒口生产很考究,决非随意去掉一圈釉了事,而是内宽外窄,一阳一阴,阳宽阴窄。按器皿大小件而定,阳面剐去2~4mm,阴面剐去1~2mm,定有规则,按要求,轮上操作随心,艺术风格自成一脉。芒口的要求同器物上的刀线产生一样,要求自然、顺畅,忌讳模糊臃肿或做作行为,旨在用刀工体现定窑瓷器芒口的天真烂漫。除去器皿本身不谈,只看这些芒口处理效果,就知道这件器皿品位及制作该件器皿的陶工水平有多高。

  

  关键词五:手工味

  拉坯是定窑成型的主要手段,鉴于宋代定窑陶工的操作规程以及宋代拉坯机械,定瓷的手工味十足,尤以盘、碗、瓶罐类的底足最能说明问题。这类产品的底足,不论是圈足,还是玉璧底都明显地表现为几个特征:其一,不十分规矩,即器皿底足是半圈宽、半圈窄,器壁呈现为一边薄一边厚;其二,外糟内秀,定窑底足或说整个背部给人感觉比较粗糙,有的甚至能见泥屑粘连;其三,手掐纹,这是修坯过程中留下的特征。这些特征,才真正能体现手工味,也是现今仿制者最难以模仿的。当然,窑场尤其是官窑场人们还是想尽量去掉这些工艺过程中不必要的痕迹,利坯时尽量着正中心,以保持其整洁和雅致美。

  关键词六:底施半釉

  定窑在古代生产中,器皿部分为底施半釉。即外底(指圈足内)呈缺釉现象。半釉面积不等,但都很自然,不存在任何做作行为。这种半釉的形成为器皿在施釉时因浸釉操作方法所致。通常是食指和中指并列掐住器皿足底部,拇指按住器皿边口进行浸釉。产品在釉缸中瞬间即出,随之仰置于平台上。由于食指和中指掩住了足底约1/2面积,使釉水不能浸入。这样使足底形成自然缺釉。鉴于每个陶工当时具体情况及施釉时操作设施工作场地之不同,因而形成宋代定窑器皿施半釉的不同风格。

  关键词七:玉璧底

  玉璧底,也称玉璧形底,是定窑器物(盘、碗、瓶罐类)底足形制处理的一种方法,唐、五代时多采用。不同器形的产品,不同体量的大小,其玉璧底的处理也不同,但风格表现无二。玉璧底,顾名思义,是把器物底部修整成像玉璧似的形状。通俗一点就是在一个圆形底中间挖出一个深2~3mm深的凹状小圆。更说白一点,不过是一种超宽底足。这种玉璧底器物,给人一种严肃郑重的感觉,有表现器形沉稳和凝练的气象,为定窑向圈足发展的一个特定时期。

  关键词八:珍珠底

  剔花留白处的一种处理方法。为表现剔花和印花装饰的丰富感和生动感,使纹饰空白处不甘于空寥而常于其间加一些纹样处理,珍珠底就是在这种要求下出现的。其作法是,用刻刀的一个边角或用竹签去勾画成一个个小圆圈,中间凸起,整体效果如珍珠铺砌一般。珍珠底的表现是根据产品体量的大小和花纹所留空间的面积进行处理的。珍珠的大小和疏密均按要求而定,或采用大小间以比衬,或按排列顺序,或无规则等,都能为整个花纹形象增添一些富丽和活力。

  

  关键词九:豁口

  古定窑器皿口边的一种处理方法。为了打破器皿边口的唇圆规矩,使视觉产生一些新颖和变化,常于器皿边口上做成小豁口,豁口安排数量不等。方法是用刻刀分左右约5mm不等各削一刀,深度为3~5mm,依次做成等矩相近的四豁口或六豁口,北宋器皿多采用这种方法。另一种属花口,也称花边豁口,表现动态较大,有时与花口同时出现的是器皿内按花口的分布要求凸起几条线,或四条、六条、五条不等。这种凸起的线是在修坯后趁湿由陶范从外部压印的。根据凸线的形成再用刻刀修整出相应的花口来。花口在宋代器皿中所见较多,主要有盘、碗。花口有深有浅,故凸起的线也有长有短、有粗有细。花口给器皿造型赋予超逸气韵,具有一定的欣赏趣味和艺术特色。

  关键词十:跳刀纹

  跳刀纹为陶瓷制品所惯用的一种方法,即在修坯完成的同时,用修坯刀或专用刀轻抚器壁,使刀具与器壁接触的瞬间随旋转速度而不自主地产生一种微妙的跳动,以形成一种律动的似刀砍斧削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痕迹。归纳起来,应属于装饰范畴,在古定窑器物也偶尔见到跳刀纹。

上一页 [1] 下一页
共有  条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同乐
包邮特价:360
荷叶瓶
特价:499
辉煌腾达
特价:488
幽梦
包邮特价:1299
陆羽品茶
包邮特价:888
凌云骓
特价:488
自在春风
特价:599
欢天
特价:999
竹之语
包邮特价: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邮特价:699
烟雨江南
包邮特价:2999
上善若水
包邮特价:2660
 ·本类最新 更多...
陶瓷名城
·潮州——中国瓷都
·宜兴
·德化——中国瓷都·德化
·醴陵——三大古瓷都之一
·淄博
·唐山——北方瓷都
·景德镇——千年瓷都
·佛山——南国陶都
陶瓷名人
陶瓷文化
关于我们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法律声明  诚聘英才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访客留言
运营商:网兴网络科技 版权所有 (C) 2007-2008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Cceram.com
电子邮件:service#ctaoci.com 联系地址:福建德化陶瓷科技园科技大楼二楼 邮政编号:362500 闽ICP备05012475号
电话:0595-23555005 传真:0595-23593359 广告热线:13600777720 
客服QQ: 116225240 合作: 11622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