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至24日,省委书记强卫赴我市专题调研御窑厂遗址保护、弘扬千年瓷文化工作。他强调,景德镇荣耀千年的瓷文化,不仅属于江西、中国,也属于全人类。要以人类文明发展的视野,以历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重塑千年古镇的形、实、魂,再创世界瓷都的新荣光。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文化强市战略,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论对城市的规划、设计还是建设都始终本着对历史文化负责的态度,在大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积极推进陶瓷文化产业发展。如今,名坊园、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陶溪川·CHINA坊国际陶瓷文化产业园、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明代御窑瓷器——洪武、永乐、宣德瓷器对比展等等一大批文化大项目相继出炉,为千年瓷都的陶瓷文化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陶瓷文明之花芬芳馥郁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如果说景德镇是世界陶瓷历史上的一顶皇冠,那么御窑厂一定是这顶皇冠中最为璀璨的明珠。
7月23日,中华北路御窑长廊下几名老人悠然坐在树荫下乘凉,随着御窑厂遗址保护工程的推进,这里的老百姓已经开始重新认识身边这个逐渐改变的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我最大的感觉就是这几年我们这里的路越来越好了,环境越来越漂亮,来御窑厂看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了。”这些老人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对于周边生活环境的变化却感同身受。“住在这附近,我都感觉肚子里的墨水多了好多。”73岁的张泉德摇着蒲扇脸上露出了满足的微笑。保护文化遗产能改变生活?在这里,变成了现实。
2002年,景德镇市正式启动了御窑厂遗址保护工作。同年12月底,市政府机关及18个政府部门从御窑厂遗址迁出,搬到石岭郊区搭工棚办公,并将原政府办公大楼拆除,为御窑厂遗址的全面保护工程拉开了序幕。十几年间转眼而过,御窑厂的变化让瓷都市民们惊讶、欣喜。御窑保护工程自实施以来,各类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2014年6月14日,文化部正式向景德镇御窑厂考古遗址公园授牌,让世人目光再次聚集在了瓷都。如今,御窑厂正在建设的珠山北麓窑炉遗址保护房改造工程主体工程已经完工,珠山南麓保护房改造工程也正蓄势待发。据了解,在珠山南北麓窑炉遗址本体保护工程中,将在不影响窑炉本体形状的前提下,用现代手段,增加游客的可看性和趣味性,让不是业内人士的参观者也能获得乐趣,真正意义上让陶瓷文化“活起来”。
而事实上,御窑厂只是如今瓷都陶瓷文化崛起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一个个陶瓷文化项目落地生根,即将开花结果:被誉为“浓缩版景德镇”的名坊园一期项目已经进入扫尾阶段,二期项目征地任务已经完成进入土地平整阶段;于东郊的“陶溪川·CHINA坊”国际陶瓷文化产业园工地如火如荼,修旧如旧的建筑风貌令人流连忘返;昌南湖畔,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建设秩序井然,等待10月份的涅槃重生;摆放在北京故宫里的景德镇明清御窑瓷器穿梭500年和故宫藏品重逢再次向世界展示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
依托历史文化推动创新跨越
近年来,我市陶瓷文化产业、项目井喷式发展,让外界重新认识了这个以瓷立市的文化古镇,也让不少人对这里充满了好奇,景德镇是如何做到“文化强市”,又是如何做到在传统陶瓷文化的基础上突破创新?
位于陶瓷工业园区的名坊园自诞生就被世人寄托复兴手工制瓷技艺、重塑世界瓷都殷切期盼,短短两年时间,漫山的黄土变成了干净整洁的道路,一座座特色企业建筑拔地而起,一片片精致的景观引人入胜。大到园区定位、企业入园,小到景观布局、配套建设,其背后都能看到全市上下戮力同心的影子,整个园区犹如最精密的仪器,和着全市发展升级的脚步,奋勇前行。我们有理由相信,“没到名坊园,就等于没来景德镇。”这句话将来定能成为游客们最直观的印象。
悠久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并没有让景德镇自满,在发展陶瓷文化的战略上,我市对文化创新也倾注了大量心血。
陶阳南路,深受全国青年陶艺家们关注的圣罗帝景陶艺街正迎来蜕变,创新陶瓷,已然成为了这座古老城市里新鲜血脉。从雕塑瓷厂的乐天陶社到建国陶瓷文化创意园,再到备受注目的在建“陶溪川·CHINA坊”国际陶瓷文化产业园,创新已然成为了当代景德镇陶瓷语言中最鲜亮的名词。
始终对历史文化保持敬畏,敢于在传统陶瓷文化中汲取力量勇于创新,全市上下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在发展陶瓷文化上共同使劲,这是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产业的力量源泉,而澎湃的发展后劲也赋予了这座城市新的生机。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曾经名扬四海的瓷都景德镇,必将以昂扬拔萃之姿,展露新的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