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寇富平(右)和儿子寇建勋一起探讨创作“建白瓷”艺术品
什么是“建白瓷”?如果告诉你它的历史名号,你就会清楚了,那就是——“象牙白”、“猪油白”。是的,这个曾经是德化陶瓷,甚至是中国陶瓷代名词的瓷种——“象牙白”,如今在德化企业和民间艺人的手里再次得到复产,成为国内外爱好者、收藏家视同拱璧的珍宝。
“你看,在光线映照透视下,这个近一厘米厚的花瓶,通体呈现半透明的乳黄色泽,多美。”近日,在德化富平建白瓷研究所,德化民间老艺人寇富平拿起一款羊头花瓶向我们展示。在这里,各种器型的建白瓷作品,件件白中闪黄、宛如象牙,瓷质纯洁细腻,釉色优美柔和,整体温润剔透,脂凝玉润,莹明如镜,凝重典雅。
明代德化烧制的白瓷,以其如脂似玉的品质名扬天下,被誉为“象牙白”、“中国白 ”。一代“瓷圣”何朝宗的白瓷瓷雕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曾几何时,“象牙白”一度中断烧制。新中国成立后,我省组织人才攻关“象牙白”的复产研制任务,德化人寇富平就是其中一员。1965年,“象牙白”复产研制成功,并取名为“建白瓷”。以“建白瓷”做成的“芭蕉”、“羊头”、“牡丹”等花瓶,多次成为我国馈赠国际友人的礼品瓷,其样品收藏于德化县陶瓷博物馆。
2011年,从事陶瓷研究创作50多年、已经70多岁的寇富平毅然决定发挥余热,和儿子寇建勋一起,再次以民间的力量,投入到“建白瓷”传承研究中。父子二人亲力亲为,攻克试土、配方、做型、烧成等一系列工序难题,《羊头花瓶》、《芭蕉花瓶》、《牡丹花瓶》等经典器型都复产成功。父子俩还设计出了《节节高》、《双寿花瓶》、《八仙花瓶》、《雀梅花瓶》等30多件新作品。业界人士表示,寇富平、寇建勋父子的这些“建白瓷”作品,不仅器型创新了,而且在品质上已超越了原先的“建白瓷”。
“因为全部是纯手工精心制作,所以我们的作品数量不多,客人往往要等上很长时间。”寇建勋笑着说,父子两人每天投入创作,精工细作,乐在其中。他表示,“建白瓷”是德化特有瓷种,他和父亲将在继承传统器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开发出更多与此种瓷质匹配的器型,让明代经典重新焕发光彩。
2013年春,时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陈丽华来到工作室,看到这些“建白瓷”作品时十分惊喜,当即定制了几百个故宫旧藏器型《羊头樽》和《芭蕉瓶》。乘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如今,“建白瓷”瓷器正以其经典的魅力,再次赢得国内外的喜爱。不少人慕名来到德化,只为一睹当年“象牙白”、如今“建白瓷”的风采。 □泉州网-泉州晚报记者 庄建平 陈小阳 通讯员 寇婉琼 陈志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