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穆槿)“盛世收藏乱世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手里的闲钱多了,“收藏”一词正以铺天盖地之势席卷全国,但是仿制造假问题也随之而来,尤其是古玩四大重点门类的瓷器,仿制造假问题更是让颇多收藏爱好者谈之色变。“瓷器水深”成了行里的共识,不但在于真假难辨,而且同样是真品的瓷器,也有好坏优劣之分。藏友们一旦打眼,损失惨重。近日在“2014北京大栅栏琉璃厂收藏讲座鉴宝活动”中,中国文物网采访了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文博副研究员、著名瓷器鉴定专家李宗扬教授,请他为我们谈一谈瓷器鉴定那些事儿。
“实际上这个瓷器鉴定非常容易,它不是件难事,有什么难的?只要你真正学到位就不难。”谈起瓷器的真伪辨别,李宗扬直言收藏爱好者有三大误区。
第一,轻易相信故事,对讲故事痴迷而且深信不疑。“这样的人我见的太多了,在外地鉴定时,有的老板花了几千万,甚至上亿买的东西都是假的,没有一件老。哪怕有一件民国的也可以,可惜一件也没有。”李宗扬为这些人惋惜,“这些人都不注重学习,就好听故事。故事里讲的这件瓷器祖传多少代、爷爷在宫里当官,更有甚者说爷爷的爷爷就在宫里当太监,偷出来的能假得了吗?这些故事都不能让人相信。”
第二,轻易相信不正规的参考书。不要为了省事、省钱而拒绝对鉴赏知识的学习,或者即使读书,也随便选择非正规、非专业的书籍来阅读。这是很危险的。有些书籍是“抄来的书籍”,有些写书的人根本不懂瓷器鉴赏,所写的知识就有所偏颇,依此所谓的理论来学习,不但达不到辨别瓷器年代及真伪的目的,而且结果只能“越走越走偏”,以至往往把真品当赝品,把赝品当真品。
第三,将电视节目当做正规培训课程来学。现在全民收藏热,也催生出许多收藏鉴宝类电视节目,对此李宗扬表示电视节目可以看,但是不能用它取代正规培训课程。要想真正掌握瓷器辨伪方法,就要系统全面地学习正规知识。“要把它当做学校里的一门课程一样对待,而不是随随便便、零零散散地听别人的议论。”
“说瓷器水深我同意。所谓水深,无外乎‘忽悠’的人太多了,防不胜防,而且被忽悠的结局很惨,能倾家荡产。但是说瓷器鉴别水深我不同意,瓷器知识本身并不深,与研究高科技比起来,瓷器知识太简单了。”
李宗扬透露鉴定瓷器不能怕麻烦,他指出每个朝代的瓷器都有其本身固有的风格和特点,要将这些一一把握记牢,鉴定时有一个方面不对,就要三思了。虽然这种学习过程是枯燥无味的,但是也要坚持不懈。“不要怕麻烦,要将需要掌握的特征牢记在脑子里,到任何场合都能鉴定瓷器的真假,就这么简单。”李宗扬说到。李宗扬提醒收藏爱好者要将每一点知识吃透,不能仅仅学习一点皮毛就满足了,或者轻信某些所谓的“诀窍”就去淘宝了。瓷器鉴定本身是一件慢工出细活的事情,不能一蹴而就。眼力是靠不断学习、不断巩固、不断实践而积累出来的。多看、多听、多对比、多思考,最后谨慎出手。
对于从哪几个方面来学习,李宗扬表示:“从瓷胎、瓷釉、彩色、纹饰、造型、款识这几个方面来分析、来感觉,就没问题。”每一件瓷器都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看似麻烦,其实不然,一开始运用不熟练的时候,初学者可能还需要一项一项观察,但是当运用熟练,经验丰富之后,就会自动且快速地从各个角度辨别,不用刻意为之,反而倒不麻烦。
“要先知道什么是‘真’,这是前提,才能辨别什么是‘假’。”
在谈到瓷器市场的发展时,李宗扬表示近几年瓷器市场人为炒作的情况已经很明显,比如有些拍场上的假拍现象,比如价格已经高于其价值的有些品类的瓷器,“即使有一定价值,但是也不会高的离谱。从长远来讲,在古瓷器上高古瓷应占有一定地位。市场价位将会有所体现,但现在还远没有达到高古瓷应有的高度。”李宗扬认为虽然目前拍卖公司和藏界均比较偏向明清瓷,对高古瓷的宣传很少,但是高古瓷年代久远,并且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管从文物角度,还是历史角度,它的价值都比较高,并迟早会受到广大收藏爱好者的重视。
更多李宗扬教授对明清瓷瓷胎、瓷釉、彩色、纹饰、造型、款识的分析和讲解,请关注中国文物网“明清瓷鉴定讲座”电子课程。如果您有藏品想一辨真假,欢迎参加2014北京大栅栏琉璃厂每月的收藏讲座鉴宝活动,听课的同时也将得到李宗扬教授的现场鉴定,并有机会享受由中科艺融文物鉴定中心提供的科技检测服务套餐。
专家李宗扬
专家介绍
李宗扬,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文博副研究员、北京大学分校历史系客座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文博研究生班客座教授、国家文物局泰安培训中心客座教授、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特邀专家,被业界称为“神眼”、“圣手”,是文物鉴定界不可多得的鉴宝大师。主要著述《中国历代陶瓷鉴定》一书被全国用作教科书,并一度被有关文物鉴定专业人员用作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