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在书中》
“户户弥陀佛,家家观世音。” 以何朝宗为代表的“何派”艺术宗教人物塑像,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改变了宗教雕塑艺术仅服务于宗教和政治的工具属性,使宗教人物塑像体现出艺术创作独立的、自主的品质特征,成为“立体的诗,动态的书,有形的音乐”。
除致力百态观音创作外,陈明良还执著于其他宗教人物塑像的艺术创作。雕塑艺术最高的审美理想是传神,陈明良把宗教中抽象的哲学概念、神学术语,经过匠心熔铸形成新的意象,用陶瓷雕塑的艺术形式表现为视觉立体形象,把时代的特色、民族的风貌带入作品。陈明良充分运用“何派”艺术手法,并巧妙与宗教人物塑像工艺创新融合,由自心觉悟,并用各种陶瓷艺术显示出来,缓缓涌出的吉祥和如意,使他人得到真善美的体悟,使宗教人物塑像焕发出新的时代意义。

《白衣观音》
【百态观音】
“何时碧象灵岩栖,踏碎琼瑶尽作泥。烨烨宝光开佛土,晶晶白气压丹梯。”明代何朝宗精选观音岐的白泥塑造瓷观音,轰动国际瓷坛,而后观音文化成为德化窑陶瓷艺术创作的盛行题材。
陈明良秉承既坚守传统又不断创新的艺术创作理念,将“何派”艺术观音发扬光大。
百态陶瓷观音的创作过程,可以说是陈明良的一次人生修为,是人生悲喜与观音普度的自然结合和融合,成就了美的作品,融成了善的境界,是真善美的艺术呈现。
观音菩萨有三十二应身,佛,天人,罗汉,男、女,童子,官员,居士种种等身相,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菩萨则现何身而为说法,随缘救度。陈明良百态陶瓷观音不仅有神话的色彩,又蕴含美好、幸福、健康的意境,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给人以艺术享受,让人沉浸在大美大爱的境界中。

建白瓷《得道》
【历史神话】
1998年中央美术学院毕业以后,陈明良的“何派”艺术创作有了很大的转型,开始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陈明良通读历史典籍或历史、神话题材著作,深入了解历史、神话人物年代、职业、性格、个性特征等信息,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将人物的性格特征充分地表现出来,通过外形刻画,着重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延续“何派”风格,衣纹的刻画修饰,线条深秀洗练,清晰潇洒,善于变化,翻动自然,柔媚流畅,圆劲有力,富有节奏感与韵律感,历史、神话人物题材的作品富有时代和生活气息,令人赏心悦目。如作品《盘古开天地》,以东方的神话盘古为题材,借助西方雕塑艺术的手段,着重刻画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能,充分展现了人体的艺术之美,成为用西方语言表达东方艺术的东西结合的代表作之一。

《八仙炉》
【器皿艺术】
德化瓷器产品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器皿与雕塑两大类型。德化陶瓷业最初是从烧制日用器皿开始的,后来由于瓷塑艺术的显著成就,器皿类的产品则比较少受人关注。器皿类陶瓷产品在德化一直大量生产,供内外销的需求。唐代德化诗人颜仁郁写到“傍人莫怪山间静,茶满瓷瓶酒满樽”,说明瓶和樽在民间已非常盛行。南北宋时期,随着“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的崛起,德化陶瓷开始大量外销,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商品之一,其中以日用器皿居多。元代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写道:“并知刺桐城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除此港外,他港皆不制此物。”到了明代德化陶瓷日用器皿已经逐步形成自己的造型和装饰体系,成为中国传统陶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到清代德化窑出口商品主要以青花盘、碗、杯、碟、罐、盖碗等日用瓷为主。
陈明良设计创作的日用器皿首先以其质地美而诉诸人的直觉,同时又以其造型、装饰的得体、适材构成一种新的和谐,进而显现出材料的特性,突出了瓷质的美,材质与形态结合,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