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陶瓷业生产区与外销瓷重要产地之一,素以生产白瓷闻名,被称为“中国白”。明代德化窑的白瓷有“乳白”、“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鹅绒白”等瓷作,品质优良。其中鲜为人知的瓷种“孩儿红”,无疑是明代德化窑白瓷中的极品。
自清代康熙后,“孩儿红”逐渐失传,现在世界上只有少数的博物馆才收藏有这种明代德化窑的极品,业内许多专家虽倾力研究,却始终无法再现这一工艺。在“孩儿红”烧制工艺失传数百年后,德化民间艺人李建水经二十余年的潜心钻研,终于让其重现瓷都。
偶得优质稀有矿土攻关未果转修配方
竹坑就像景德镇的高岭,有着烧造德化白瓷最好的瓷土,据说金竹坑的老矿土曾用于毛泽东的水晶棺制作。而在上世纪80年代,金竹坑的瓷土矿开始枯竭,金竹坑高岭土逐渐成为业内可遇而不可求的稀土。
当时在德化县政府工作的李建水作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他向亲友借来一笔钱加上平日自己积攒的积蓄,全部拿来购买金竹坑的上等高岭土。李建水认为,上等高岭土对传统瓷塑的创作无异于生命之源,特别是高岭土资源日益稀缺,可谓是近乎绝迹。
在坐拥一批优质高岭土后,李建水成立了艺星陶瓷研究所,开始夜以继日地展开攻关,希望研制出极品佳作。然而由于各方面原因,李建水和他的团队始终未能成功,心怀遗憾的他从此将剩余的高岭土囤藏起来,开始另寻他路。
1993年以后,李建水将更多的心血倾注在瓷土配方和稀有金属材料的研发上,而被世界古陶瓷界和收藏界视为稀世珍品中的极品的“孩儿红”不出意外地进入了他的视野。
“孩儿红”是一种窑变瓷,釉色白中蕴红,器物在光线下肉眼看去就像婴儿粉嫩透红的肌肤,是器物在高温烧成时,由于窑内位置或温度不同偶尔创造的一种特殊气氛下产生的窑变。“孩儿红”。由于其在烧成工艺上无法控制,且要在一定气氛下偶然产生,它的烧成工艺已失传数百年。
面对这项失传的烧成工艺,李建水立下了誓将将这一技术难关攻克的决心。他查阅了国内外诸多有关书籍,寻访了无数民间艺人,并多次深入矿山,寻找原材料,建造专用窑炉20多年上万次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孩儿红”瓷的原料配方。
瓷中极品再度现世已及花甲致力传承
李建水在研制出配方后便开始着手烧制,使用的原料就是他之前囤藏的金竹坑瓷土。最让他痴迷的就是他烧造的“孩儿红”和“猪油白”,“孩儿红”的白瓷在光线的透视下呈现出淡淡的红色,“猪油白”则体现出白瓷油脂般的质感。此外,他还烧出了一件和报纸一般薄的薄胎杯,里外施的釉比坯都要薄的多。如今,“孩儿红”和“猪油白”已被李建水申请了商标。
明代德化窑“孩儿红”瓷种重现瓷都之后,李建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第七届香港国际发明博览会专利发明奖金奖、国家科技发明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一系列奖项。当代陶瓷研究专家王冠英表示,李建水研制的“孩儿红”是最接近明代孩儿红瓷种的,可当得上“瓷中极品,世上稀珍”。
2007年9月,李建水被香港特区政府授予“高级工程师”荣誉称号,2011年10月获评“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
2013年初,李建水与收藏家陈美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卢思立等强强联合,成立了孩儿红文化艺术传播交流中心,旨在传承与创新传统德化瓷烧制技艺,让“孩儿红”重放异彩。
“要让所剩不多的金竹坑优质高岭土焕发应有的光彩。”李建水充满期待地说,今后孩儿红文化艺术传播交流中心将努力传承明代“瓷圣”何朝宗的卓越成就并将其发扬光大,进一步培养瓷坛新秀,提升陶瓷文化内涵,让世人感受“中国白”神奇艺术魅力。(林楷煜 崔楠 杨华冰 林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