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张浩 摄影报道
瓷都景德镇像一个大磁场,吸引着一群血液里流淌着“瓷因子”的“景漂”一族。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有的甚至来自异国他乡,各自为了心中所爱,在这座小城坚定地“漂”着,同时也悄然搅动了这里千年的传统。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景德镇几乎与陶瓷划上了等号。在这里,不少陶瓷艺人都是自幼习艺,甚至是世代相传。如今,除了家传及“学院派”之外,一些外来者俨然已成为瓷都新的生力军,并搅动了古镇千年的传统,他们被称作“景漂”。一份来自景德镇官方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仅初步测算,“景漂”一族已达每年两万人次的增长规模,其中外籍人士1200人左右。

△李见深端着刚做好的碗站在他所创办的三宝国际陶艺村里。1978年,25岁的他在第三次报考景德镇陶瓷学院后终获录取,从九江“漂”到了景德镇。后来,在赴美游学一遭后,1995年,身为联合国教科文国际陶艺协会成员、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多次应邀到世界访问办个展的他又回到了景德镇这片他最喜爱的土地。在见识了世界陶艺的发展后,他深感中国的陶艺发展需要更加国际化,于是在景德镇创办三宝国际陶艺村。原本,他只是想做一个私人工作室,却因其独特的原始风情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内外著名陶艺家来此创作、交流、访问,使得“三宝村”已然成为景德镇的新地标。

△湖南人张建自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毕业后就扎根景德镇,创造大朴烧柴烧品牌,潜心研究柴烧技艺。柴烧是一种古老技艺,是指利用薪柴为燃料烧成陶瓷制品,烧窑难度相当高,追求质朴、古拙、浑然天成的美感,呈现效果有很高的随机性,所以,张建创作的每一个小件、盘子的器型轮廓皆不尽相同。如今,张建还带一名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在校生作徒弟。

△澳大利亚艺术家China De La Vegas正在景德镇的工作室里创作。她的名字是来自阿根廷的父亲取的,China在阿根廷有牛仔的意思,没想到后来她竟与陶瓷结下不解之缘,并来到了中国(China在英文里有“中国”和“瓷器”的双重意思)。她在北京和悉尼开过工作室,后经人介绍来到了景德镇,白天在工作室工作,晚上住青年旅舍,和众多艺术家一起成为了“景漂”。工作室一年租金4000元,相对于大城市,瓷都的生活成本较低,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令她有机会深入了解陶瓷艺术创作。

△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韩国教授李伶美坐在三宝村的“韩国之家”里。她从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毕业后,嫁给了一名景德镇人,随后来到景德镇,并长期在三宝村驻扎,后创立了“韩国之家”,吸引韩国艺术家来此创作。李伶美的作品在各种当代艺术展上出现,对她而言,陶瓷只是材料,创作的是当代艺术。

△香港艺术家毓阚洋在景德镇三宝村里创作。她每年都要来景德镇待一段时间,在这里与各国艺术家交流、烧瓷,在最纯正的窑火前感受国际化的氛围。她说,这里如同陶瓷艺术的“圣地”。

△在干道甫的家里,墙上挂的、桌上放的、地上摆的,满眼 “青花”,就连顺手拿来放烟蒂的小碟也是明代青花瓷残片。他是安徽人,在景德镇陶瓷学院本科毕业后,曾到北京工作,后辞去设计总监职位,再次回到景德镇陶瓷学院读研并最终留校任教。他在三宝村买下一栋房子,在这里醉心创作,度过许多不眠之夜。他在收藏的古董藏品中与宋元古人对话,也曾与法国品牌LV设计总监在此一醉方休。干道甫说:“如果把景德镇比作陶瓷艺术版图里的西藏,三宝就是拉萨,是陶瓷界的布达拉宫。”
景德镇古称昌南镇,已有1700余年的制瓷历史。唐朝时期,昌南生产的精美瓷器远销世界各地。在欧洲,人们以能获得一件昌南镇瓷器为荣,把“昌南”的谐音“China”作为瓷器和瓷器的家乡“中国”的代称。公元1004年,酷爱瓷器的宋真宗把年号“景德”赐给昌南,景德镇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