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

图2

图3
陈丽芳“除非观音离南海,何来大士现真身。”此语是世人极力称赞明代何朝宗所塑白瓷观音的神情毕现、精美绝伦,也可以说是对德化瓷塑观音的一种肯定。
在中国的瓷塑中,德化瓷塑最为闻名。而在德化瓷塑中,尤以观音数量最多、最具代表性,且驰名海外。这一切都源自德化瓷塑观音不仅造型优美、生动,而且它的胎质、釉料与观音的结合堪称天衣无缝。
德化境内蕴藏的高岭土高硅低铝,且氧化钾含量在6%至7%左右、氧化钙含量在6%左右,经1300度高温烧结后,德化瓷的胎体细腻致密、润洁如玉,声音如磬;而德化白釉的釉色也格外纯净,釉面晶莹光泽如镜,美白温润如象牙、奶油。白色是圣洁纯净的象征,观音身穿白衣,故又称“白衣大士”,德化窑的白瓷观音正好符合了人们的供奉心理,遂成为百姓心中最完美的观音圣像。
明代,是德化瓷塑观音的巅峰时期。匠师们除了用洁净滋润的白瓷泥料对观音的形体神态、五官表情、头发手足、衣巾纹褶等逐一精雕细刻之外,他们还善于利用、突出德化瓷土的优良品质,摒弃外表彩绘装饰,只追求单纯的工艺雕塑和原料的材质美,再以现实为依据、充分发挥想像、概括、变化,最终形成了形象丰满、衣巾飘举、虽无华饰却光彩照人的观音。
此时的观音,面部表情充满了女性的温柔、美丽和永恒的青春;衣纹塑造尤见匠心、线条飘逸,而深秀柔化了的轮廓线又营造出一种细腻、纤巧但不失雍容端庄的形式美,巧妙的造型设计,“雕、塑、堆、贴、接、拉、刮、削”等高超的雕刻工艺结合洁白明镜、如脂似玉的瓷质,使得德化瓷塑观音产生了动人心扉的艺术效果,名垂后世。
清代至今的德化瓷塑观音基本承袭了明代的艺术风格,但各个时期也有一定的演变和发展。清末寂园叟在《陶雅》中称,德化瓷塑观音,有彩画者,有坐像、立像。其素衣而蓝风兜者,“以似美女者为劣,似美男者为贵。”此论未免有失偏颇,但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心中的审美取向。下面简单赏析几件德化窑观音作品。
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这件明代何朝宗款“披坐观音”塑像(图1)高28厘米,糯米胎,通体施象牙白釉,釉水肥润、明亮,胎釉结合紧密,浑然一体,光照下泛着淡淡的猪油白色。衣纹处理自然得体,气势纵横飘洒,节奏抑扬顿挫,疏密错落有致。折褶凹凸圆润婉转,遒劲浑厚,深得中国工笔画以线塑形的神韵和传神写意,刻画入微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衣袂飘举处是“吴带当风”,胸腋紧身处则“曹衣出水”,湍急相辅,富有诗意,犹如瀑布从高山上飞泻那股流畅,每一线条都透着圆滑,寓意和谐盛世。作品背部钤印葫芦型篆书章“何朝宗”。
“象牙白”是明代德化窑的名贵白瓷,用“象牙白”烧制的瓷塑观音,釉色温润尔雅,质感较强,有一种厚实的美感。材质和题材的完美结合,使德化瓷塑观音如鱼得水、相得益彰。
这件苏蕴玉款坐莲观音(图2)为清代作品,高34.7厘米,底9.3厘米×12厘米,胎洁白坚硬,细腻,通体及内里施白釉泛青,釉面光润,足际露胎。观音脸庞较为丰满,五官清秀,广额弯眉,凤眼微启,唇角深凹,着袒胸广釉上衣,下穿裙,背部有“苏蕴玉”方印。该作品为清末民国初期德化瓷塑大师苏蕴玉所作。创作者着力于脸部神情的精雕细刻,体态丰盈,面庞俊美,神情安静慈祥,衣纹深秀洗练,造型匀称,工艺逼真,形神兼备。
现藏于德化陶瓷博物馆的这件立古莲观音(图3),由当代知名雕塑艺术家、高级工艺美术师苏清河先生所创作。作品通高56厘米。胎略泛红,胎质细腻,素面无釉。形体修长,上大下小,比例准切,衣褶疏密得体,莲花瓣翻卷,富有动感。观音后塑毫光屏风,整件作品衬托出观音普度众生的神灵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