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像极了烟灰缸,又貌似点钞蘸水盒,盈手可握,遍体青花,外边上下各有一圈齿纹,但掂起来沉甸甸的……近日,晋江东石镇白沙村古陶收藏爱好者周文瑛先生向记者亮出了一样稀罕物。
周先生爆料,这就是明清时期,古代航海使用的指南针——瓷制水浮司南,“这是中国古代大航海时代的核心技术之一,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然而,当记者就此询问晋江市相关方面的文物专家时,他们均表示未见过此物,无法下结论。本报记者_柯明娇 秦越 文图
古瓷爱好者偶然觅得 疑为航海“水浮司南”
“其实,刚开始我也不知道这是啥玩意儿,只是感到好奇,就买回来啦。”大约10年前,周先生偶然在东石镇白沙村一位渔民家中看到此物,出于对瓷器的研究和爱好,他断定这件造型独特的瓷器应该不一般,于是花了1000元从渔民手中将其买回,“光从青花瓷的纹路和质地来看,就能判断出是明早期的德化陶瓷。”
回家后,周先生百思不得其解:“这件古物是何用途?”有朋友说是烟灰缸,但明代没有纸烟;也有人说是点钞蘸水盒,但明清时期,主要货币是白银,何来纸币?周先生询问周边的长者均不知悉。
直到多年后的一天,周先生在网上看到《青岛晚报》2004年曾报道过一位青岛市民收藏了一件青花瓷器,经过原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史树青鉴定,认证是明代成化时期烧制的航海实用器——水浮司南。
“这不就是多年前收藏的那个不知名的老物件吗?”周先生赶忙拿出一比对,外观确实很相似,外有青花图案,里边凹空,外边上下各有一圈齿纹,就连描述的尺寸大小、重量都差不多。
外形颇似烟灰缸 印有青花象形图案
周先生每周六早上习惯到泉州的古玩市场转一圈,物色各种稀奇古怪的古瓷器。打那以后,他又多次在该市场看到许多类似水浮司南的物件,并先后买入了近20个,其中品相完整的有6个,买入价格均为数千元。
记者在周先生家中看到,这些形状像极了烟灰缸的瓷器,一掌可握,圆形鼓腹,里边凹空,底座及内壁很厚实,外缘的上边与底部均有一圈齿纹,刻印痕迹明显。瓷器外圈直径约8厘米,有同心圆孔,孔径4厘米左右,高约3厘米,掂量一下,着实不轻,约400克重。最吸引人的是瓷器上的青花象形图案,有的像虾、鱼,有的似水草、海带,有的是简单的几何形状。
“它的瓷胎致密坚实,耐磨耐蚀,底座、四壁异常坚固是为了在船上防摔碰。”周先生曾在网上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使用时,先将里面加满清水,将铜针在磁铁上摩擦片刻,插入灯草芯,铜针就会依靠灯草芯的浮力漂浮在水面上,指示南北。”
传说为“指南针” 专家鉴定确为明代瓷器
究竟这是否就是周先生所说的“水浮司南”呢?记者为此询问了晋江市博物馆的相关专家,然而他们均说是首次见到此物。随后,他们又协助记者将此物传给福建省博物馆的相关人员鉴定,对方表示未见到实物,从外型上看也无法论断。
记者通过朋友辗转联系到惠安县崇武镇今年80多岁的李奶奶,“这不就是小时候,长辈们常常提起的古代指南针吗?”看到记者拍摄的图片,李奶奶第一眼便反应过来,“那时候,崇武渔民出海捕鱼捞螃蟹,还经常网到这种,据说是古时沉船遗落的,渔民们拾到后会将它供奉在海边的庙里。”
为了印证自己的想法,周先生还拿出一年前从古玩市场淘到的,据说是清后民国时期的木质指南针。放在一起,似乎有着相通之处,不仅造型差不多,连应用原理也相似,不同的是木质指南针上刻有天干地支、东西南北等指示方向的刻度。
“之后的指南针、罗盘等大概都是源于水浮司南的制作原理。”2012年,央视《寻宝》节目组专家走进晋江时,周先生曾带着这些瓷器前往鉴定,“当时的专家明确鉴定陶瓷确实是明朝时期所制。”
媒体鲜有报道 你知道吗?欢迎来电
记者随后在网上查询了解到,“水浮司南”的说法最早出现在2003年12月,青岛市民收藏的一件青花瓷器,被专家鉴定是明代成化年间制成的水浮司南。另据2004年12月6日新华网报道,海南省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海南省古代陶瓷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宋梓亭收藏一件航海实用器瓷青花水浮司南,经鉴定为明代洪武时期制品。
而2004年至今,全国各地媒体关于“水浮司南”的报道也是屈指可数。同时,记者从少数的媒体报道中观察发现,其中描述的水浮司南确实与周先生收藏的几乎一致。
这究竟是什么玩意儿?你见过吗?读者朋友们,如果你们见过此物,或听说过关于水浮司南的故事,欢迎拨打本报街区互动热线15280608602,与我们分享。
作者:柯明娇 秦越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