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首届中国陶瓷电商峰会在德化举行期间,全国晚报总编、记者走进世界瓷都德化,探访德化陶瓷千年历史文化。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是陶瓷产业大县,陶瓷生产历史悠久,400年前的古窑依然在烧制瓷器,而随着科学的进步,德化陶瓷不断推陈出新,品种也越来越丰富。如今,富有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德化陶瓷插上网络的翅膀,销往世界各地。
郑州晚报记者 王军方 文/图
400年月记窑
依然熊熊燃烧
10月28日,德化县三班镇蔡径村的月记窑火势正旺,一名师傅不断在火膛加干柴。
“月记窑是柴窑,在明清朝代是盛极一时的名窑,烧制的瓷器早在明清时代就已远销海内外,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这位师傅说。
月记窑附近的棚子下,放着一个个刚刚制作的茶壶,还没有上釉,一排排放在架子上,非常壮观。师傅说,月记窑并不是烧制这些茶壶的,而是只烧高档产品。
月记窑又称为龙窑,之所以这样称呼它,是因为它好像一条长长的巨龙。这种窑依山势倾斜砌筑,头下尾上,因其独特的造型而得名。窑体由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组成,窑头设有单独的火膛,窑尾放烟囱,窑室为阶梯状,每级两边设对称排列的投柴孔,隔数级放一窑门方便装出瓷,以松木、松枝或杂木等为燃料。下边烧柴,上面冒烟,犹如龙在腾云驾雾。
早在明清两代,月记窑烧制的瓷器畅销海内外。如今,龙窑绝大多数已被现代化的窑炉取代。
陶瓷艺术家扎根在德化
说起月记窑,就不得不提到艺术家吴金填。
在吴金填的工作室里,书架上放着很多关于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图书。他说最喜欢哲学,他的作品也融入了很多哲学元素。
吴金填,1974年出生于福建泉州,曾自费留学德国,并游历欧洲各大博物馆。2009年春,吴金填来到德化,意外发现险些要推平为工业用地的明清名窑——月记窑。随后,他亲自设计、历时2年投资建设完成国际陶艺文化中心,让月记窑重新运转。
薪火不熄的月记窑吸引了30多个国家的陶瓷艺术家在德化创作。
走进德化县城,让人记忆犹新的是,街头的雕塑就是高大而精美的瓷器。
德化县的陶瓷工艺大师有很多,生产的瓷器也风格迥异。中国白,就是其中的一种。记者在仁海艺术馆见到了中国白瓷雕艺术大师陈仁海,他旁边桌子上的一个盘子,白色的,看似普通盘子。他拿起水杯在盘子上倒水,然后将盘子里的水倒出,让记者们用手触摸盘子,发现里面竟是干的,没有刚刚倒过水的痕迹。
在顺美陶瓷文化生活馆、德化恒忆陶瓷艺术股份有限公司、蕴玉瓷庄、宏益陶瓷雕塑研究所和明玉陶瓷研究所等处参观,能感受到浓厚的艺术氛围。
“小工艺”培育成大产业
早在宋元时期,德化陶瓷就伴随海上丝绸之路风靡全世界。长达300年时间里,欧洲一直在仿制德化白瓷。
从西周至今,德化窑火从未间断,陶瓷文化一脉相承,这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都非常少见,先后荣膺中国瓷都、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唐代,德化人编撰了世界上最早的陶瓷专著《陶业法》。宋代沉船“南海一号”、清代沉船“泰兴号”发现的大量德化瓷,见证了古代德化陶瓷出口的辉煌历史。
陶瓷“小工艺”,培育成了“大产业”。目前,全县现有陶瓷企业1400多家,陶瓷产值突破170亿元,陶瓷出口123亿元,八成销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今年5月30日,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予德化县“世界陶瓷之都”称号。“获评‘世界陶瓷之都’,是鼓励更是鞭策。我们将以此为起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德化县县委书记吴深生说。
德化县长欧阳秋虹说:“我们正着手搭建面向世界的中国陶瓷在线交易平台和陶瓷全球购平台,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争创中国电商示范基地和最大的陶瓷电商产业基地。”
目前,德化拥有的电子商务应用企业已达6000多家,年交易额超过40亿元。德化县制定了电商产业发展规划、支持电商发展的“十二条”措施,并开通了与电子商务相关的一站式政府服务平台。
欧阳秋虹说,德化县将启动中国陶瓷在线交易平台和陶瓷全球购项目,推动陶瓷业由传统制造向“互联网智造”转型升级,至2020年,预计互联网经济规模将达到150亿元。
本文来源:中原网-郑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