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陶瓷柴烧技法追求木灰烬与土的自然结合,提倡“裸烧”;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决定柴烧作品的风格;有明显的火驻足的痕迹,有质朴、浑厚、古拙之美,“自然落灰釉”颜色变化丰富。

同样是柴烧陶瓷,颜色和质感却不一样。

柴烧“石敢当”的形象“萌化”了。

表面产生矿石的质感

颜色丰富

每把柴烧茶壶都是独一无二的

柴烧制作的佛像天然地产生一种历史沧桑感
□本报记者 庄建平 陈小阳 文/图
质朴、浑厚、古拙,又兼有变化丰富的色彩,这就是柴烧陶瓷的韵味。柴烧是最古老的陶瓷烧制技艺,这种土与火的直接对话,让陶瓷拥有了独特的艺术气息。近年来,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柴烧陶瓷逐渐受宠。陶瓷界也开始积极地复兴柴烧技艺,并希望借此进一步丰富中国当代陶瓷的艺术形式。
柴烧呈现质朴古拙之美
在日前于德化举行的世界瓷都·德化陶瓷(柴烧)艺术交流展上,国内外陶瓷艺术家代表以及相关行业代表等100多人参加活动,展示了各种不同风格的柴烧陶瓷作品。无论是茶具、香具还是人物,每一件作品颜色、肌理都不尽相同、充满个性,让观者充满探索欲望,希望了解蕴含作品之中的浴火重生的故事。
柴烧,不仅是燃烧薪柴,更是人与窑的对话、火与土的共舞,这些元素运用最原始自然的方式结合而成美丽作品。陶宝轩陶艺的艺术创意设计师林开阳曾在台湾工作数年,在他看来,柴烧作品的表现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构成了柴烧最大的魅力”。以他烧制的罗汉为例,有的呈现银灰色,有的为暗黄色,有的则是银中透着金光。
对大多数柴烧陶瓷创作者来说,只要掌握住柴烧的大原则,其他的呈现就视为随机性的效果。柴烧陶瓷的特质本来就不那样精准,在预期效果外,出现某些意外的精彩效果。这也是柴烧迷人的部分:出窑前任何人都没把握,总是有出乎意外的收获。
观看柴烧陶瓷作品,懂行的人可以感觉到,火焰流窜在坯体上所烙下的吻痕和木柴燃烧后的灰烬产生的落灰釉,其粗犷自然的质感、朴拙敦厚的色泽、深沉内敛的古雅,带给创作者更多的惊喜,带给观者更多的艺术享受。这是电窑或瓦斯窑所不能及的。对于柴烧作品来说,创作者的执著精神甚至比技巧的琢磨来得更加重要,因为所有的技巧,早已被溶解在人与土、窑与柴、火与自然等共鸣的大地交响曲中,浴火重生为生气盎然的柴烧陶瓷作品了。正如“土不土”工作室负责人之一的杨树振所说:“每一个器物都是有灵性和生命的。来自大自然的土,手作时已经融入了作者手心的温暖与纹路,也融入了作者的心性与情怀。”
成败需把握窑内“氛围”
凡是利用薪柴为燃料烧成的陶瓷制品,都可称之为柴烧拓词,作品可分上釉(底釉)与不上釉(自然釉)两大类,当代陶瓷家更推崇不上釉,以获得出其不意的自然釉色。柴烧的烧窑难度相当高,其作品的成败取决于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
在德化柴烧协会副会长、晶宏陶瓷负责人陈连超看来,柴烧技术的关键,在于对窑内“氛围”的把握。“什么是‘氛围’,就是火候、温度、木柴、灰烬等多个因素综合而成的陶瓷烧制大环境,它们与陶土的碰撞和结合,成为美妙的柴烧作品”。
一般来说,土、火、柴、窑四大要素的把握上,有着各自大概的基准设定。
土:柴烧陶土可以经陶者自行调配,考量的是陶土耐热温度,追求的是让土能产生一种温润、敦厚、沉稳内敛的柴烧之美。
柴:一般木材不要太潮湿,需静置约三至六个月以上,以利燃烧。可用于柴烧的薪柴种类不少,包括樟树、龙眼、荔枝、莲雾及废弃木材等。
窑:仅以燃烧木材提供热能,一般烧窑需三到五天,期间需不眠不休、轮班投柴。加柴的速度和方式,需要根据创作者的构思、薪柴的种类、天气的状况、空气的进流量等细微因素而变化。
灰:柴窑烧陶时,完全燃烧的灰烬极轻,随着热气流飘散。当温度高达1200℃以上时,木灰开始熔化,木灰中的铁与陶土相作用形成釉,呈现不同的色彩变化。这种方式形成的釉被称为“自然落灰釉”,自然落灰釉乍看不甚起眼,但越看越耐看,是柴烧作品的迷人之处。
当代柴烧更提倡“裸烧”
柴烧源于中国,是一种古老的陶瓷烧制方法。随着陶瓷产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柴窑基本被电窑和气窑所取代。对柴烧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不但可以表达当代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而且可以不断创新当代柴烧技艺,创作出更多富有个性的艺术品。
古人用柴烧方式烧制陶器时,要罩住瓷胎,将木灰与火隔离开,避免与之直接接触,使产品的釉色面貌保持一致。在釉面上落了灰或在胎体上走了火的痕迹,这在中国古代社会正统的制瓷标准中是不被欣赏的,认为是“瑕疵”。然而在现代制瓷技术极大发展的条件下,一种与传统柴烧审美截然不同的现代陶艺创作“烧制观”正在盛行——现代柴烧技法所追求的是木灰烬与土的自然结合。
杨树振介绍说,现代柴烧陶艺与过去旧柴烧有着完全不同的创作方法和理念,提倡“裸烧”,追求木灰烬与土的自然结合。“这一做法是不再罩住瓷胎,使得灰烬和火焰直接窜入窑内,让窑内的落灰自然依附在坯体表面。熔化或未熔化的木灰在高温烤制下形成或平滑或粗糙的质感及各种颜色的变化,形成温泽光润、层次丰富的自然灰釉,留下了火曾驻足过的痕迹,自然而无粉饰之气。”而且,烧窑效果很难预期,烧成品不重复,这也是柴烧陶艺家为之着迷的原因。
“传统注重的是技术,而当代陶艺家更重视创作理念和对人性自由的追求。”业界专家认为,当代陶艺创作者不只关注造型和设计,更关注窑炉烧制时的气氛、陶土的品类以及作为燃料的木柴品种、烧成时间和温度的控制等因素,从而决定一件作品的最终形态,作品的风格也由此而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