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人及商人 14人]关键词:梦想与传承
他们是手工艺者与商人,常年活跃在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用自己的行动默默传承着丝绸之路的精神及记忆。
福建永春阿拉伯后裔蒲海星:传承家族记忆
蒲氏最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到了越南占城,再到海口,后来在广州,最后定居在泉州。蒲这个姓应该是阿拉伯音译,香料也是阿拉伯传统手艺,在这里也得到世代传承。我的父亲一辈子都在做香料,他的使命是传承。现在做天然香的非常少,都是世家,我们一直在坚守这种东西。我今年40岁,在我五岁的时候,父亲就教我蒙眼辨香。家族记忆的传承与历史记忆的传承一样。
福建德化柴烧协会会长孙义渊: 丝绸之路先有陶再有瓷
丝绸之路最原始的就是先有陶再有瓷,而且要手工做,用木柴烧。陶土跟瓷土是不一样的,陶土比较粗犷,瓷土细腻、白。装载在窑洞中的不同位置,产生不同效果,所以每一件作品烧制出来都是不一样的。以前海上丝绸之路是把陶器挑出去,运到泉州港,这里的河道挤满了商船。
德化蕴玉瓷庄苏献忠: “中国白”漂洋过海
苏家是德化瓷器工艺世家,到我这里第四代。每一代人都是颠覆性的,基本上不会沿着老路一直走。像我曾祖父他是以佛像、以捏塑见长,我爷爷是把一些本土民间传说,神话人物做了衍生,技法上是雕,又不一样了。我父亲是文革以后才开始重新拿起雕塑刀,没有约束了,很早就开始做飞天题材,把菊花、玫瑰、牡丹进行扩展。
去年我去阿姆斯特丹做了特展,明年德国皇家麦生博物馆也有展览。麦生是欧洲瓷器的中心,有300年历史,但它仿的第一件瓷器就是德化的。德化历史上在欧洲名气很大,也很重要。德化最早影响的是欧洲,所谓的“中国白”就是指德化的瓷器,它们通过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阿姆斯特丹或者鹿特丹。
泉州顺美集团公司总经理郑鹏飞:德化陶瓷百花齐放
我们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开始做陶瓷外销,都是销往欧洲美国那些国家。我们卖出去的东西都是文化的。德化经济主要支柱就是陶瓷。康熙年间,大兴堡陶瓷发展很兴旺,所以在那边有很多交易。德化陶瓷从宋元明清开始就百花齐放,市场需要什么它就去做什么,一直延续至今。
自仪泰雷兹中方总经理陆雪忠:中国的责任
“一带一路”既依托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包括金融、技术等方面的内容。作为设备制造商及供应商,我们所理解的“走出去”包括几点,首先要有一个国际化标准的产品,这是走出去的前提;第二要具备完全的知识产权,这也是走出去的必要条件。
福建安溪中国茶都党委副书记吴小猛: 把全国茶商聚集起来
安溪铁观音茶文化也是丝绸之路的标签之一。茶产业在安溪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它的历史记忆更丰厚,我们在前面江边竖了一千块刻有茶文化的诗碑。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了安溪中国茶都这个市场。我们以前是把茶叶送到全国各地,现在要把全国各地的茶商都吸引过来,让大家聚焦到这个地方,还形成了电子平台和中国第一个茶叶价格指数。
甘肃泽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永臻:发展西北特色产业
2011年,我们把主业转移到食品加工领域,引入了超过普通食品生产标准的药品生产设备,以张掖四大特色资源(红枣、枸杞、沙棘、益母草)为基础,开始了一系列特色食品的生产。未来我们也会瞄准“一带一路”发展契机,以线上线下市场营销模式为导向,发展西北特色产业。
张掖汪家堡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赵钿富: 解决农民后顾之忧
丝绸之路西部地区很多人还在从事传统农业生产,解决农民后顾之忧显得十分重要。合作社与农民签订了具有保护价效应的合作协议,农民只管农作物种植,不用担心经营问题。现在我们的合作社有二百二十户,涉及八百多口人。农户有保护价,收入有保障,积极性挺高的。今年一季下来,收入非常好,一个棚七分地一季收入都在一万左右。
嘉峪关市农林局局长贾兴智:“一带一路”上的旅游观光农业
旅游观光农业是嘉峪关融入“一带一路”的新名片。正在筹划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聚集和展示国内外农业科技新成果,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途径。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规划建设优质果蔬生产、种苗繁育等多功能日光温室40座,特色畜禽养殖场一座,还有草湖游客服务中心、生态连体温室、树种育苗示范基地和防风林带,配套相应的休闲娱乐设施。
方特欢乐世界李佐:用丝路文化锁定过境散客
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项目以科幻和动漫相结合,将丝路文化、长城文化、嘉峪关地域文化元素融入18个主题区的200多个主题项目,将以往的“过境散客”锁定在嘉峪关。方特欢乐世界完全是在戈壁滩上拓土而建,开发难度大。不过看到游客激增,丝路旅游和丝路文化获得热烈响应,我们倍感欣慰。
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义乌汽贸城赵卓:这里是一个来了就不愿意回去的地方
我们去年5月入驻,是通过新闻了解到霍尔果斯的地理位置,特别吸引我们的是,它是全世界唯一的跨境自由贸易区,也有着“一带一路”大的国家政策。以后,还有很多可以合作的,包括外贸进口,市场开发建设等,游客也在逐渐增加。这里是一个来了就不愿意回去的地方。
喀什老城土陶艺人吾麦尔-艾力:我很喜欢做这件事情
来自欧洲、中亚、美国、澳大利亚很多地方的游客都会来看,有时候会买个样品带回去。一窑烧制需要20天左右,一个窑洞150件到200件左右作品。我很喜欢做这个事情,土陶工艺看起来很简单,但全凭感觉做的。有些美国来的游客和我说,如果我到了美国的话,这个水平可以当老师了。
中巴贸易商人维族人艾克-巴尔:梦想把中巴贸易做大
我家里世世代代都在中巴丝绸之路上跑运输,我是第四代。我的曾祖父和爷爷那会都通过骆驼运输,爸爸开解放牌大卡车,现在我有3辆大卡车,雇了3个司机。
爷爷的驼队有70到80匹骆驼,一直活跃在丝绸之路上,最远到了阿联酋,来回一趟最快3个月,久一点要半年。中国的蜂蜜、水果、衣服鞋子通过骆队带出境外,而巴基斯坦的松子、香料等商品进入中国。
爸爸的车最远到了巴基斯坦卡拉奇,那时出境的商品90%以上是来自杭州等地的布匹。我希望中巴公路快快修好,自己能有个20辆车的车队,并成立一个进出口外贸公司,将中巴贸易越做越大。
新疆国际大巴扎手艺人阿不都为力: 一个人的手工艺品店
我今年46岁,娃娃明年大学毕业,现在我一个人在经营这个店。我这里从巴基斯坦、土耳其到印度特色的货物都有,都是我们自己设计的手工艺品,比较有新疆特色的。我们在这里投资了100万左右,生意最好的时候是2007年,挣了30多万。“一带一路”开发使游客增多,希望生意情况可以更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