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China ceramic
网兴旗下网站: 中华陶瓷网  中国瓷都德化网  德化陶瓷商城  网兴网络
网络兴瓷,陶瓷行业第一门户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搜索 文化 德化瓷
 首页 展会 人才 商城 图库 电子杂志 陶瓷技术 行业百科 营销管理 企业家俱乐部 论坛
频道首页  陶瓷历史  陶瓷文化  陶瓷收藏  名家名作  陶瓷名城  古瓷初识
陶瓷艺术  陶瓷院校  古瓷欣赏  陶瓷拍卖  陶瓷古窑  陶瓷常识 产区特色: 德化  景德镇  醴陵  潮州
信息内容
   
 您的位置: 首页>陶瓷文化>>陶瓷历史>>|
谈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与窑炉文化

发布:2016-1-29 10:20:26  来源:  [字体: ]

 1.说陶解族
  汉朝文人许慎曾作《说文解字》一书,后人相卜占卦之士便用来占卦,本文笔者用来探讨陶瓷发展历史文化。“窑”字为“窯”字的简化字,窯字拆开即“穴+羊+火”,羊在古代是重要的祭祀牲品所以又称“吉”品或祭品,作为打猎捕捞的吉祥物,羊一般都用来祭祀上天,祭祀前先宰杀,后放在火上烧,为了烧熟,用石块盖在羊身上,几块石头就堆积成“穴”字形了。相传在女娲伏羲之后,中国陆地上有三个大的族群部落,黄帝所领导的夏族盘居在甘肃宁夏一带并*战争逐渐使陕西、山西成为他的地盘,炎帝所领导的华族盘居在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湖北一带并经常与盘居在江苏、浙江、湖南、福建的蛮尤族群发生冲突,部落族群间的冲突使得民族逐渐统一起来。炎帝是火的发明者,他使人类走出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在一次与蛮尤部落发生冲突时,在与族人分吃了烤熟的羊之后,炎帝就尝试着用泥巴捏成祭品(吉品)的样子去烧,据说这是人类的第一个陶瓷的雏形———烧土器。炎帝在发明陶瓷后,悟出了禅让二字的道理,就将部落首领之位禅让给更为优秀的黄帝,从而实现了华夏民族的第一次融合。黄帝进一步融合了蛮尤部落,任人唯贤,发明文字、医学,并大力发展桑蚕业、种植业和烧土器、木器、石器等加工业,他根据烧土器的特征把它分为五元素即风、火、水、土、木等即五行,并分别有主管领导如管火的叫祝融、管水的叫共工、管土的叫宁封子等,史书记载那时的烧土器有:废陶投于水中,一夜而化为泥沙.看来,黄帝时代,陶瓷还处于土器时代.黄帝还制定了烧窑的作业指导书即黄易,总结堆码砌窑技术即后来人们说的“八卦”。
  黄帝之后的部落首领都非常重视陶瓷业发展,少昊、颛顼、帝窖、帝尧、帝舜等五帝就是黄帝之后的有代表性部落首领,对陶瓷都业都起到了推动作用,尤其是帝窖、帝尧和帝舜。帝窖据说是后期商朝的祖先,据说还是陶瓷窑炉的真正发明者,帝窖使得陶瓷告别了无窑时代,走进了穴窑即窖窑时代,开始在地上挖穴刨坑掏窖烧制陶器,实际上还是土器,所以“窖”字于“窑”字极相似且有时意思也相同。帝尧据说是后期周朝的祖先,本为唐陶(读yao)氏酋长,“陶”字在古时与窑字同音,亦音“yao”,陶字拆开即“耳+缶+ㄅ”,陶字里实际上藏着一种窑炉的结构特征,陶器可以在比窖或穴更密闭的炉里烧制,且有了耳朵即有了排烟的烟囱,所以帝尧之后,可能已进入雏窑时代,陶瓷也从土器时代进入真正的陶器时代,因为陶窑相对于窖窑来讲,密闭和排烟可以使温度从窖窑的300℃升至陶窑的900℃。舜据说是虞族人氏,本姓姚名晓华,据传虞舜帝不仅才智过人而且像貌奇异,目双瞳,干什么精通什么。其母难产早死,史书写道“父娶后妻,生象,父顽母嚣象傲,常欲杀舜,舜避逃,克谐以考”,舜德行好,又善于动脑筋,发明了不少可以改善人类生活的器具如水井、陶锅、陶碗、陶农具等,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时已进入陶器时代了,陶器可以盛水、做饭使多大的进步。正因为如此,舜住在哪里就有人跟着住在哪里,天长日久,就成了一个部落群,就是后人叫虞的群落。舜也因此被尊为陶祖并被推选为虞氏族长,尧还把部落联盟尧职位禅让给他并把两个女儿都许配给他,舜为帝二十年兢兢业业,在南巡时死于途中。舜死后,就推举治水有功的禹为部落首领,而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就大兴土木建钧台(即君台)向天下人宣告第一个奴隶制王国的诞生并定国号为夏,追封禹为王并建禹王庙,启开启了皇帝家的历史,为了满足皇家的祭祀和生活器具所需,陶瓷业在夏都周围得到了飞速发展,窑炉也发展很快.到了夏末商初,可能就已经出现了馒头窑和龙窑。
  夏建国后,商在北部地区殷开始建国,西周在西部地区镐也开始建国,他们在历史上有一定的重叠交*。国与国之间的冲突融合又开始了,商灭夏后,强大的西周开始将都城迁至中原的洛邑并屯兵于洛北,对殷商发起战争。东周的统一又一次出现了民族大融合。从“周”字里可以看出,作为陶器“吉”物被密封的更严密紧实,可能已经使用了耐火材料和保温材料.周文王的周易也极可能是新窑的作业制导书.看来成窑时代在夏至东周初就已经来临了。民族统一的背后,往往是战争,战争就不免有许多难民南下,因战争发起者是北方部落,是体格强健的部落,这一点,恐怕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夏或周的陶业难民可能背井离乡,带着技术开始了人类的第一次下海,下文将从历史的考证来探讨龙窑文化。
  2.说陶解史
  成窑时代的代表物为馒头窑和龙窑。民国以来,挖掘了很多古窑址如北方的:耀州窑、邢州窑、磁州窑、汝州窑、临汝窑、宜阳窑、新安窑、登封窑、新郑窑、禹州窑和南方的:长沙窑、吉州窑、建安窑、宜兴窑、龙泉窑、越州窑、饶州窑、石湾窑、博白窑等。不过这些窑大部分为唐宋以后的窑炉,唐宋时的窑炉也大部分残缺不全了。近几年,考古学家也挖掘到了西周至汉的古窑场,令人对龙窑又有了一点新的认识。如果以秦岭为界的话,在秦岭以南的南方诸省目前都发现了龙窑遗址而在秦岭以北,窑址大部分为唐宋以后且尚无发现有龙窑遗址,但北方的古墓里却发现了许多先秦时期的精美陶片,该怎么解释?仰韶文化、二里岗文化和殷虚文化对尧舜、夏、商陶瓷文化有何研究意义?秦兵马佣是在哪里烧制的?用什么窑?龙窑还是馒头窑?为什么古都洛阳没有发现先秦时期的古窑址?
  夏、商、周时代,曾出现了首度移居。有人说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亚洲的印度人、印度尼西亚人就是商朝人,印第安人就是“殷地安阳人”的简称,印度人就是“殷都人”,印度尼西亚人就是“殷都以西冶人”即今安阳水冶一带。周灭商,商人借漳河水运出海,飘落至海外,为了记住自己的国家,就称自己为“殷地安”人,“殷都”人或“殷都以西冶”人。秦灭周时,周人也象商人一样出现了迁移,如福建、台湾的高山族人可能是洛地嵩山人,所以他们都称龙窑为登窑即登封窑的简称。而其他地方的周人则以周国的图腾“龙”来命名这种窑,在朝鲜又叫刨竹窑或爆竹窑亦或保周窑。而在日本叫“tam?鄄ba kiln”又叫桐木爆窑,窑头火膛却叫桐木间.据分析周初至唐,陶瓷窑炉所用的燃料仍旧是薪柴,在东周都城洛阳一带水源、陶土、以及洛伊两河所形成的洲内有丰富的燃烧性能特好的木材如古栾木(今栾川)、古黄炉木(龙门)、古松木(今嵩县)等,其中栾木又称桐木或凤凰木,黄炉木又称龙木,凤凰木和龙木易燃烧、因含油料,热值也较高。周朝窑炉所用的燃料也极可能是这两种,所以其窑炉也极可能叫桐木窑或龙木窑。龙门以东是登封,古时黄帝打了胜仗,也曾从龙门登嵩山封赏各部落酋长,故名登封。那么将这里的窑叫做龙门窑或登封窑和简称为龙窑或登窑都或有可能。笔者生于洛阳栾川,80年代前后都以黄炉木(又名黄龙木)和青缸木(又名青凤木)为燃料做饭取暖,这两种树长在悬崖绝壁之上,湿木就极易燃烧、烧时易爆,犹如燃爆竹声,所以称这种窑为爆竹窑也极有可能。在洛阳孟津的唐代龙马负图寺,也有一个传说,据说该寺在唐以前叫龙窑寺,龙窑寺建于汉末晋初,是在古龙窑遗址上所建的,故命名为“龙窑寺”,隋末唐初时传说龙复活了,化为龙马渡李世民过黄河,也曾渡唐僧入西天取经,故李唐曾就将龙窑寺改为“龙马负图寺”并重金修缮。在洛阳以东的堰师、巩义和洛阳以西的邙山、新安、渑池一带都发现了许多以龙窑命名的村落,在邙山还发现了东周古窑群和大量陶器残片。在中国古文化诞生地———洛阳和西安,大兴土木和大斯烧杀往返更替。陶窑也在这里建了毁,毁了建。西周朝陶瓷就发展很庞大,如1992发现的陕西赵家台遗址,考古专家于今年春天开始挖掘,不到半年就清理出面积3000余平方米,共发现西周时期大型陶窑两座,其中1座陶窑占地面积60余平方米,另清理灰坑6座,出土了一些陶罐和大量陶片。由于目前农田作物尚未收获,更大范围有价值的勘探工作将在夏收结束后进行。东周时期的周穆王也曾用八批马的马车,车载陶器到中亚去贸易,并引进了中土没有的番桃、番茄等植物。在挖掘杭州萧山周窑遗址时,考古工作人员说,与浦阳镇一江之隔的进化镇一带素有民谣:“周朝天子八百年,个个山头冒窑烟”。所以东周龙窑极可能已非常成熟,周文王曾修改五行和八卦,他将五行即五个行业改为金、火、水、木、土;对于八卦,他在周易中都依龙来说明,这龙极可能指得就是龙窑,这本书可能就是当时烧窑作业指导书。
  秦灭六国而统一中国,秦始皇从洛阳大量移民入陕并收集天下所有能工巧匠,兴建阿房宫和秦皇陵,砖、瓦、兵马佣,如此皓大的陶瓷生产规模,不是几座馒头窑所能完成的,周文王所创的龙窑就发挥了产量大和还原烧成的优点。秦末,汉初至隋唐战乱纷纭,窑工随难民流向南分散,陶瓷和窑炉技术也开始分散传播,从而出现了隋唐以后的灿烂陶瓷文化。宋、明时代又多受北部少数民族的冲突与融合,且由于新的燃料———煤的使用,陶瓷又出现了南移和繁荣,在和平时代的北方也出现了辉煌的耀州窑、邢州窑、磁州窑、汝州窑、临汝窑、宜阳窑、新安窑、登封窑、新郑窑、禹州窑等,但由于人民对战乱的恐惧,多以轻小的馒头窑、蛋窑、瓶窑为主。这时陶瓷已发展成炻器时代了,也出现了海上丝绸之路。
  3.说陶解窑
  3.1龙窑概述
  龙窑,是主要陶瓷窑炉之一。也称长窑、鸡笼窑或登窑。依山势倾斜砌筑,形状似龙而得名。一般长约10一80米,倾斜角8-30度之间,结构简单,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燃烧室除窑头设有单独的火膛外,其余均在烧成室的通道内,投柴孔(火眼或鱼鳞眼)设在两侧窑墙上的拱脚处或窑背上,对称排列,窑的尾端一般不设烟囱,紧*出烟坑有挡火墙和烟火弄,常以茅柴、树枝,芦苇等为燃料。其优点是利用自然山坡建造和火焰自然上升的原理,故造价低,又能充分利用余热,缺点是劳动强度大。
  龙窑依北向南有:安徽繁昌窑、重庆忠县窑、湖北赤壁窑、湖南长沙窑、江苏宜兴窑、浙江上虞窑、浙江萧山窑、江西吴城窑、江西洪州窑、福建蒲城窑、广东博罗窑、广东增城窑、广东潮州窑和广东石湾窑。依考古历史看,商代有:浙江上虞、福建蒲城、江西抚州龙窑,战国时期有:浙江绍兴富盛、广东增城龙窑,西汉、东汉、三国、两晋有重庆忠县、浙江上虞龙窑,南朝有浙江丽水龙窑、唐代有江苏宜兴、湖南长沙龙窑,宋代有浙江龙泉、广东潮安、广州西村、福建建阳、德化等地的龙窑,明、清时期有云南建水、四川荣昌、广东石湾等地的龙窑等。现在一些地区烧造日用陶瓷仍有采用此类龙窑的。
  笔者认为龙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龙的精神,如团队协作精神。原始龙窑的建造,是*部落群共同完成的,鸡龙样栱胎是由一家一户做的,耐火砖是由各家各户提供,建窑、烧窑、维修都是由群体协作来完成的。传说500年窑火不断的佛山石湾窑就是龙的精神传承的结果,每年轮流使用和保养各窑室并由每家烧制各窑室,族长负责全局。
  3.2龙窑结构特点
  宜兴龙窑通常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筑,多与地平线构成10-20角。窑头角度较大,约20度,中部约15度,后部约11度。窑头有预热室,窑尾基本上不设置烟囱,或有一不高的烟囱。实际上,龙窑本身就起着烟囱的作用。窑长约10-80米,宽约1.5-2.5米,高约1.6-2.0米,容积约50立方米-400立方米。窑头横断面积最小,这是由于烧窑开始需要热量最多,为了热量容易集中之故。窑中间最大,窑尾又较小,用以保持适当动压。拱顶成弧形,两侧上部或窑顶有投燃料的孔(投松枝或茅草,直径约0.15米)两排或数排,每排前后孔相距约0.8米-1.0米。窑身有窑门2个-4个,(高约1.8米)供装坯和出产品之用。全窑结构简单,用费极省。龙窑在元代停烧,据传一是不适宜枢府釉瓷的烧成;二是窑炉容量大,造成税额过重。但是,从东河流域上游瑶里乡杏花尖下窑炉遗址及风坑窑炉遗址看,明代这里烧瓷仍是龙窑。低坡龙窑建造简易,造价低,投资少。山草及青杂柴均可作燃料,这是及其它窑炉不能代替的优点。
  2002年9月开始挖掘的安徽繁昌李后主官窑位于繁昌县柯家村。龙窑头东尾西,依山顺势而上,水平长53.5米,斜长57.5米,头尾水平高落差20米,整个窑分窑外工作间、操作间、窑头、窑尾、窑门几部分。此外还发掘出成型作坊1处,过滤池2座和大批瓷器标本及窑具,其中完整或可复原的器物数百件。重庆忠现中坝遗址中也发现了汉代龙窑群和周代建筑群,窑址平面呈长条形,头大尾小,由窑前工作面、火门、火膛、火道、窑膛、烟道等几部组成,是四川盆地发现的最早龙窑。
  湖北赤壁窑址位于赤壁市蒲圻办事处苦竹桥村十组陈家湾西南的坡地上,为北宋早期龙窑,砖结构,依山而建。其废弃堆积涉及的面积约6000平方米,窑体分三部分:火膛、窑床、烟囱。该窑除窑顶坍塌外,其它结构保存完整。窑头前有碎砖铺砌的活动场地。窑体长26米,宽2.1米,窑底用细砂铺底,窑壁残存高度0.5米。窑内残存窑具八十余件,陶器十余件。目前已出土窑具和比较完整的实用器达二百余件。
  广东石湾南风古灶位于佛山市石湾区的忠信路,古灶依山而建,犹如一条火龙自空而下,因而又名龙窑。南风古灶窑址在原石湾镇日用陶瓷三厂西南角镇岗上,窑体依山势向南伸展而紧*东平河畔,因窑向正南,故称。是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始建,沿用400余年至今仍在使用的国内罕见的古龙窑。
  古时建窑习俗,凡新窑启用,需择吉日良时,传说该灶首窑点火之日,正是明正德间澜石黎涌状元伦文叙宗祠落成“入伙”之时,果然此后烧窑不仅十分顺畅,还时有“宝物”烧出,相传曾烧出一套完美无瑕的“八仙”,为世人所称颂,是故世代窑工遂将其原因与此吉日联系起来。其始建之时为避常年水患,择址于山坡偏高处,又因此地紧*东平河畔之高庙后,具大利于建窑之形胜,故窑尾不惜筑以高高的石坎。依古时建窑传统,窑面多以泥砖结拱,每年需更换一次;而且民国以前,石湾所有龙窑均无烟囱,而仅以皮面,在窑尾处作迁当之阻拦;此外,原来的窑面建筑,亦仅有葵棚以挡日晒和风雨;加上建国后又将窑口向上移位约3米,故目前所见,乃是历明清至今不断改革修葺后的面貌。窑内结构大体上旧貌依然,窑腔似遂道,以小型砂砖结砌而成,顶部为券顶。窑内平面呈船底形,头、尾略窄而中部稍宽,总长32.6米,宽2—2.4米,通高1.8—2米,亦以窑中段最高。窑膛头尾坡度各不相同,以窑头一段为最大,全窑平均倾斜度为12度,即每米平均升高20厘米。西侧设窑门四,一般宽0.7米、高1.4米,作各段出入窑之用。东侧原有窑门二,现已封堵不用。窑顶厚约0.25米,从窑头至窑尾共34排火眼(投柴孔),每排相距0.85—1米,除*窑口一排为三个外,余均五个火眼,间距0.35-9.4米。该窑属古代制陶业大行“水巷大盆行”的专业窑,历来以煅烧日用大盆产品为主,一窑可容产品约360担,煅烧时间为12小时,烧窑周期3至4天。清代时该窑为当地镇岗社头霍氏祖尝产业,至民初则分为60股份所有,使用时六截窑位(一截为六排火眼范围)每股一次可占一截,十次一回头,但窑位则轮流倒换。该窑之所以能历尽沧桑而至今尚存,是历代龙窑不断沿用和改革的结果。其对研究明清时期制陶业的专业化生产、龙窑型制结构以及煅烧技术的演变等一系列问题,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科学研究价值。在清末民初之陶业鼎盛时期,石湾的龙窑达一百条以上,其时陶业发展及其庞大规模为石湾成为南国陶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绝大部分的古龙窑已为现代化煅烧手段所取代的今天,南风灶却有如她窑身石块上的大榕树一样巍然屹立在现代化的新陶都之中,作为闻名海内外的“石湾窑”形成发展的历史见证,南国陶都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遗产而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1962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晋级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晋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6月在上虞县樟塘乡(今属上虞市蒿坝镇)严村发现的商代龙窑窑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早了的龙窑。严村商代龙窑窑址位于上虞市城西3.6公里的凤凰山麓,1984年6月浙江建筑卫生陶瓷厂基建时出土。商代窑址有专烧印纹硬陶的龙窑6座,自南向北略呈半圆形,依山而建。窑床呈倾斜长条形,即利用山坡自然斜度挖一凹沟,在沟底及周壁涂以粘土而成。其中较为完整的龙窑两座,各长5.3米,窑室宽1米-1.22米,窑头火膛长1.3米,宽0.96米,倾斜16度,底与墙均由粘土筑成,烧结坚硬。每窑可烧陶器二、三百件。窑床底部铺5厘米-10厘米厚的砂砾一层,作为烧制器物的铺垫材料。窑旁有路,便于装烧和观察。窑内外堆积物中发现的器物残片,约大部分为罐、坛等印纹硬陶,拍饰纹有回纹、箭纹、羽纹、绳纹、人字纹和编织纹等。据测定,窑温达1200℃左右。
  2005年10月对福建浦城县仙阳镇猫儿弄山商代窑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发现商周时期窑炉遗迹9座、出土大量珍贵的文物标本。考古专家表示,像这种具有一定规模、保护较完整的古窑制造群落,在全国相当罕见,有可能是中国龙窑的鼻祖,对研究中国原始瓷、南方制陶手工业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据福建省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栗建安所长介绍,在发现的9座窑炉中,椭圆形窑有6座,圆形窑1座,长条形窑2座。椭圆形窑结构相似,大小不一,窑炉结构分为火膛、“分焰柱”、窑室前后部分,窑前大多有窑前工作面,其中两座窑室后部仍保留部分拱形窑顶据了解,此次发现的6座椭圆形窑和1座圆形窑窑室后侧均未发现烟囱等设施,应属于窑床式升焰窑。2座长条形窑应属平焰窑,与浙江上虞李家山商代龙窑相似。与浙江绍兴长竹园发现的春秋战国窑和上虞联江帐子山发现的汉代窑相比较,2条平焰窑中的一座窑底前后倾斜度基本一致,另一座虽前后稍有变化,但大体较一致,且2条窑尾部均未发现挡火墙,与李家山早期龙窑一样未发现垫具等窑具,由此可见这2条平焰窑均属早期龙窑类型,具有一定的原始性。龙窑建在山坡中下部,顺着山势往上延伸,长六七米。经过考古队员的清理,很清晰地看到窑炉的火膛和火道。窑底土质呈青灰色,像是人们在烧完东西后留下的一层灰的颜色。
  1984年6月在上虞县樟塘乡(今属上虞市蒿坝镇)严村发现的商代龙窑窑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早了的龙窑。 严村商代龙窑窑址位于上虞市城西3.6公里的凤凰山麓,1984年6月浙江建筑卫生陶瓷厂基建时出土。商代窑址有专烧印纹硬陶的龙窑6座,自南向北略呈半圆形,依山而建。窑床呈倾斜长条形,即利用山坡自然斜度挖一凹沟,在沟底及周壁涂以粘土而成。其中较为完整的龙窑两座,各长5.3米,窑室宽1米-1.22米,窑头火膛长1.3米,宽0.96米,倾斜16度,底与墙均由粘土筑成,烧结坚硬。每窑可烧陶器二、三百件。窑床底部铺5厘米-10厘米厚的砂砾一层,作为烧制器物的铺垫材料。窑旁有路,便于装烧和观察。窑内外堆积物中发现的器物残片,约大部分为罐、坛等印纹硬陶,拍饰纹有回纹、箭纹、羽纹、绳纹、人字纹和编织纹等。据测定,窑温达1200℃左右。
  自1953年起,广东省博物馆及潮州文化工作者,配合基建工程多次对宋窑遣址进行考古发掘,先后清理了11窑遗址,其中既有阶级型龙窑,还有斜坡式龙窑。最长的十号窑残长78米,宽约3米,除窑头及火膛被毁外,窑壁、窑尾、隔火墙、阶级隔梁等均保存完好,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瓷器。
  江西汤周村位于抚州市北约20公里,云山镇西面约8公里处。汤周古窑址分布在汤周村至云山河北岸的下磨盘山、陈家山、象山、旋盘山、火山一带。下磨盘山古窑址面积达2000平方米,此次考古专家对位于京福高速公路线内的下磨盘山古窑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揭示了龙窑窑基一座。这座龙窑炉依山坡而建,平面呈现长条弧状,窑头朝东,窑尾朝西,残存部分———窑床斜长23米,宽2.24米,窑壁厚12-15厘米,窑壁残高9-35厘米,窑壁内面有一层厚5厘米左右的窑汗。窑床底有2层烧结面。
  杭州萧山窑遗址分安山东南坡与安山西坡两处,在安山东南坡,分布着一处较大规模的龙窑,参与考古发掘的萧山博物馆崔主任说,这处窑址总斜长10.5米,宽2.75米,由火膛和窑床两部分组成,但是由于窑址所处的位置与地表太近,所以窑壁基本已经不存在了。不过,最有意义的是,在东南坡的这处窑址,发现了火膛左右两侧残留有高0.2―0.4米的保护窑头的建筑遗迹,呈折尺状与窑头前端平齐,并且由烧过的大块坚硬的烧结块和石块砌成。崔主任说,在龙窑上建有护窑,这在同时期的窑址发掘中,尚属首次发现,同时,对春秋战国时期的龙窑建造和烧制状况有着重大的研究价值。从安山东南坡翻过一个不高的小山坡,便到了安山西坡,在这片坡地里,发现了两座龙窑,其中一座叠压在另一座上,两座龙窑依山而建,膛底为青灰色,窑床之上铺有一层细细的沙,在窑床上发掘出大量圆形小垫饼。其中有一座窑顶已坍塌,从坍下的窑顶结块看,烧结面有篾编的痕迹,且伴有少量稻草。
  3.3龙窑的生产特点
  龙窑的“背或两侧”沿窑长度方向每隔l米左右开一排或一对投柴孔,焙烧时将燃料投入窑内坯体垛之间的火道中燃烧,当该处达到预定温度时,投柴位置即向前移动一排,如此自下而上逐排焙烧,形成移动的火焰。
  龙窑窑头设有预热室,有的窑头后还有一节小窑室,用于预热空气和控制氧化气氛,当然也可以通过码窑方法来控制气氛,而不是说龙窑只能烧还原气氛。窑尾不设烟囱或只设一不高的烟囱,属平焰式窑;装烧时,制品放置于固定的窑床上,依*火焰的流动,自下而上逐段将制品烧熟。前部燃烧所产生的热气体沿窑内坡度向后部流动,将后面的制品预热后经窑尾排出。前段的制品烧好后,火焰后移,下一段的制品即进入烧成阶段,前面的制品则开始冷却,而烧成段后面的制品仍处于预热阶段。
  这种龙窑,具有很多优点:一是生产周期较短;二是窑内温度比较均匀;三是容易控制氧化和还原气氛及升降温速度;四是窑的结构简单,造价甚低。缺点是装窑、开窑的劳动强度大;窑的某些部位气氛和温度的波动较大;因窑底为坡形,故给装烧带来诸多不便。

上一页 [1] 下一页
共有  条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同乐
包邮特价:360
荷叶瓶
特价:499
辉煌腾达
特价:488
幽梦
包邮特价:1299
陆羽品茶
包邮特价:888
凌云骓
特价:488
自在春风
特价:599
欢天
特价:999
竹之语
包邮特价: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邮特价:699
烟雨江南
包邮特价:2999
上善若水
包邮特价:2660
 ·本类最新 更多...
陶瓷名城
·潮州——中国瓷都
·宜兴
·德化——中国瓷都·德化
·醴陵——三大古瓷都之一
·淄博
·唐山——北方瓷都
·景德镇——千年瓷都
·佛山——南国陶都
陶瓷名人
陶瓷文化
关于我们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法律声明  诚聘英才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访客留言
运营商:网兴网络科技 版权所有 (C) 2007-2008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Cceram.com
电子邮件:service#ctaoci.com 联系地址:福建德化陶瓷科技园科技大楼二楼 邮政编号:362500 闽ICP备05012475号
电话:0595-23555005 传真:0595-23593359 广告热线:13600777720 
客服QQ: 116225240 合作: 11622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