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6日,江西饭店井冈厅。室外寒意阵阵,室内暖意融融。
省委书记强卫来到景德镇市代表团,和大家共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要打造好历史文化名片。以对历史、对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重点做好遗址遗迹的原生态保护特别是御窑厂遗址保护;城市建设要留住城市记忆,延续历史文脉,保护文化灵魂;要以‘瓷产业+’的理念,推动瓷产业与文化、旅游、创意特别是互联网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把景德镇“文化”这篇文章做好,强卫书记的指向清晰而明确,饱含对瓷都人民的一片深情,寄予对我市发展的殷切期望。
对景德镇而言,如何打造好历史文化名片,以文化的名义对话世界,成为了一份责任和担当。
2015年12月18日,市委书记钟志生在市委十届十二次全会上,同样对我市未来文化的构建图景进行了勾勒:“我们要复兴历史的遗产,传承祖辈的文化,延续厚重的文脉,使景德镇成为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窗口”、“文化是城市之魂,是城市永续发展的动力之源”、“要充分激活文化动力,让文化更特”。
充分发挥景德镇陶瓷文化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品牌价值,打造好历史文化名片,省、市委对我市文化发展的理念和思路不谋而合,体现了对我市发展大势的精准把握和科学决策的智慧和能力。
注重文化保护 延续历史文脉
陶瓷是景德镇无法复制的标识,文化是这座城市延续千年的DNA。
在我市域内,至今仍保存着大量完整、系统的历代瓷业遗产——原料产地、作坊窑房、道路码头、商铺民居、窑砖里弄,这些文化遗址遗迹浸润了景德镇的生活方式、传统制瓷技艺和人文禀赋。
据了解,我市目前有52处151个著名窑址,这些著名窑址代表了从唐朝至民国年间的陶瓷文脉,成为我市留住城市记忆、留住美丽乡愁的重要载体。
我市现存的10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绝大多数与陶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窑房、作坊、码头、民居、瓷行、树行、寺庙、戏台、教堂、古井等;老城区地下60%都是历代窑业堆积物。
如何正确处理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遗产遗迹保护的关系?如何让老祖宗留给我们珍贵遗产重新焕发光彩?历届市委、市政府对此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努力。近年来,我市开展了以御窑遗址为核心的大遗址保护。
位于珠山中路一侧的御窑厂,为明、清两代御用瓷器的专门制造场所,地底下埋藏数量繁多的“瓷片”,被视作不可多得的珍宝。现在,这里是御窑遗址保护的核心区域。
从2002年开始,我市正式启动御窑遗址保护工作。1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市御窑遗址保护取得了丰硕成果:编制完成《御窑厂遗址保护规划》,并由省政府公布实施;入选第六批古遗址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国家重点大遗址、全国25处大遗址重点保护展示工程和全国10处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入选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相继完成“御窑遗址陶瓷历史文化旅游”“御窑遗址保护设施建设”“御窑遗址保护与研究建设”等项目。
近年来,我市还清理和修复了御窑厂内中轴线和古井、御窑厂大门、龙珠阁、南北麓窑炉作坊遗迹保护房、佑陶灵祠等;清理和修复周边遗存的徐家窑、刘家窑、黄鹤大窑以及老罗汉肚部分窑房、窑炉、作坊,抢救性修缮彭家上弄、斗富弄、方家弄部分民居、瓷行、会馆等风貌建筑和历史建筑,抢救保护复原龙缸弄老街区建筑立面,修复迎祥弄6号老宅主体等。
御窑遗址的保护还在继续……这颗瓷国皇冠的“明珠”,渐又焕发璀璨夺目的光芒。
与此同时,我市先后对湖田古窑址、浮梁古县衙、三闾庙历史文化街区等遗产进行了保护;加大对老窑址、老街区、老厂区的保护力度,着力恢复一批老寺庙、古店铺、古码头、古里弄、古会馆和古戏台。
进一步加大文化遗产遗迹的保护力度,更好地传承、保护和展示景德镇陶瓷文化。市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提出:“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龙头,建设保护好御窑厂国家遗址公园;保护好‘陶阳十三里’的元明清瓷业生产地上地下遗存遗址;要延续近现代陶瓷工业生产文明,实施好陶溪川、‘三红一光’等项目;要加强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加强‘原真性、原生态、原文化’研究,使保护内容有据,工作见人、见物、见生活;要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陶冶图说》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积极创建国家级‘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这一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路和举措,是对过去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必将开启景德镇文化遗产保护新的篇章。
注重文化利用 激活内生动力
文化既是我市对外竞争发展的软实力,又是转型升级的内动力。
引入“陶瓷+”的理念,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我市一批文化产业园区、特色文化街区、文化示范基地应运而生。
凤凰山下的陶溪川文化创意园,占地170亩,建在“宇宙瓷厂”的旧址上——这里当年是中国陶瓷最早由烧柴转为烧煤的地方。
在去年瓷博会期间开园的陶溪川,为景德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它集合了当今世界最顶尖的城市设计和运营模式,不仅建立了“七十二坊陶冶图”全景展示厅、陶瓷工业遗存活态博物馆,还建成了国际青年众创空间、陶溪川国际艺术中心,其国际范、强体验、混合业态、跨界经营开创了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时代,是传统陶瓷工业实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经典之作。
景德镇是近现代陶瓷工业遗存与传统手工制瓷并存的魅力城市,是一座活的陶瓷博物馆.让这些沉睡已久的工业遗存“活”起来,以项目为“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迎来了我市文创产业“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
名坊园、御窑景巷、三宝陶艺谷、瓷立方、皇窑、建国瓷厂明清窑作群、雕塑瓷厂创意集市等一个个项目,让景德镇文化品牌效益逐渐显现,文化张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形成了澎湃奔流之势。
而以古窑民俗博览区为代表,我市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激发文化的活力。
近年来,古窑民俗博览区围绕瓷窑文化做文章,通过手工制瓷技艺的展示和瓷乐的演奏,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的纷至沓来,实现了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从2009年开始,古窑民俗博览区又相继对清代镇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进行复烧,传承瓷窑营造技艺和烧成技艺,让游客了解陶瓷的烧造历史,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现在,古窑民俗博览区是全国唯一一家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以陶瓷文化塑旅游之魂,带动了景德镇文化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十二五”时期,我市接待游客、旅游总收入年均递增18.56%、31.3%,分别达到3100万人次和260亿元,并连续三年获得全省旅游商品博览会特等奖。
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可喜势头,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十三五”时期,我市将依托丰富的陶瓷文化资源,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创新型文化产业园,创造国内一流文化品牌,加快推进文化产业提档升级,使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力争文化创意产业销售收入300亿元、增加值100亿元。
文化活力的充分激活,必将推动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注重文化交流 讲好瓷都故事
“作为一名古陶瓷研究者,我迷恋于景德镇丰富的陶瓷遗存,对这座城市有很深的感情。”2015年11月9日,国际著名陶瓷专家、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前东方部主任柯玫瑰女士在成为景德镇荣誉市民后,满含深情地述说了和这座城市的不解之缘。
柯玫瑰被誉为“欧洲研究中国古陶瓷第一人”,曾担任英国东方陶瓷学会主席。过去几十年,柯玫瑰曾先后8次来到到景德镇,并10多次举办以景德镇古代瓷器为主题的专题展览和国际学术研讨会。来往于景德镇和欧洲之间,让柯玫瑰成为传播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使者”。
丰富的陶瓷文化遗存,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让景德镇成为陶艺爱好者心目中的圣地。在我市,活跃着近两万名来自世界和全国各地的“景漂”,他们在这座城市研修、创作陶艺,并深深地融入这座城市,把景德镇陶瓷文化向世界传播,向世界讲述景德镇故事。
在景德镇,你经常可以看到金发碧眼的外国朋友从你身边经过,甚至可以看到他们熟练地和商家讨价还价。他们把景德镇当作自己第二个故乡,这就是文化交流的魅力。
如何放大景德镇文化的影响力?关键是要“请进来”、“走出去”, 充分利用好景德镇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品牌价值,向世界展示景德镇的独特魅力,使景德镇的文化与世界相融、理念与世界接轨、经济与世界对接,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名片、讲述中国故事的平台、传递中国声音的窗口。
2016年1月26日,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人民政府共建的“景德镇陶瓷修复与研究中心”“故宫研究院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及“故宫学院(景德镇)”揭牌仪式在江西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举行。这是继“明代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传世洪武、永乐、宣德瓷器对比展”后,双方又一次深度合作。景德镇文化影响力得到充分彰显,景德镇对话世界的声音更为响亮。
从2004开始的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到2015年已成功举办了12届。每年的金秋十月,来自世界各大产瓷区的参展商、嘉宾、陶艺爱好者汇聚于此,大家彼此交流,共同碰撞,实现了东西方陶瓷艺术的融合。
合作交流,才能促进文化的发展。景德镇历史上就是极具包容性的城市,“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行于九域,施及外洋”、“外无高墙,内无藩篱”。今日的景德镇,在谋求对话世界的进程中,提出了“十百千”工程——以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为平台,力争与世界前十的博物馆缔结友好馆,力争把100名世界级文化名人请进景德镇,力邀1000名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景德镇,促进景德镇更好地与世界对话,打造世界陶瓷文化“零公里”,向海内外展示景德镇这座世界级城市未来发展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