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陶瓷产业的支撑作用,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变为产业工人、新市民,千年瓷都德化城镇化建设日新月异,被省政府确定为以“做强城关统筹城乡”为主题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县;30多万人口的山区县逾七成人口住在城关,成为福建城市化率最高的县。
一个农民工的华丽转身
从位于德化县城东嘉德新苑一期三号楼15层的家向外望去,远山、近水尽收眼底,今年38岁的张美花心里充满了小确幸:“只要自己和丈夫单己淼能够勤恳劳动,未来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嘉德新苑位于城东新区,是德化的保障性住房,一期共有765套,2012年2月开工,2015年6月起分批交房。
张美花是德化县水口镇上湖村村民,嫁给同村的单己淼后,生了两个女儿。平时夫妻俩忙完农活就上山割松脂油卖,一年收入也就几千元。随着女儿长大,家庭开支越来越多,她逐渐觉得力不从心。于是,2005年,夫妻俩带着女儿进城。
进城之后,张美花在一家陶瓷企业做彩绘工,一家子在郊区租了一间平房,卧室和厨房都在同一间。“租不起大房子啊。” 不过,虽然居住条件不理想,但让张美花高兴的是,女儿能够在城里读书了。“谁不想让下一代有个好的教育环境?” 张美花自豪地说,她的大女儿、小女儿从幼儿园起就开始在城里接受教育,现在大女儿18岁,上高中,小女儿11岁,上小学三年级。学校离家很近,两个女儿的学习成绩也不错,这让张美花倍感欣慰。
更让张美花高兴的是,德化结合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规定拆退旧宅基地复垦每新增一亩耕地指标,可换取一套限价房购买指标,以此鼓励农户进城安居置业。2012年,她在水口镇老家的房子通过土地整理换到了在县城的购房指标。“没想到还真实现了在城里安家的美梦了!” 张美花忍不住笑了起来。
张美花的新家近百平方米,每平方米3000多元,只有一般商品房价钱的一半,房子总价30多万元,每月只需要交付按揭款2000多元,夫妻月收入超过6000元,完全负担得起。

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
张美花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华丽转身,得益于千年瓷都日益蓬勃发展的陶瓷产业!
陶瓷是德化的支柱产业,有着几千年的制瓷历史。从上世纪80年代起,德化集中力量在城区优先发展陶瓷产业,厚植城镇化发展的经济根基。目前,全县90%以上的陶瓷企业集聚城区周围,数量达1400多家,容纳了10多万产业工人。陶瓷产值从1980年的1785万元到目前近200亿元,陶瓷出口值从1481万元增加到126亿元。
为了实现“节约用地、集群发展”,德化坚持开发建设工业梯田,有序引导企业“退城进园”,2002年起先后开发7个近万亩工业项目园区,同时成立陶瓷产业园区管委会,对园区统一进行开发、建设和管理。目前,全县80%以上的企业入驻园区,陶瓷产业园区被确定为第六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日用工艺陶瓷产业集群被评为中国百佳产业集群,成为国家级陶瓷外贸出口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成全国首个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
随着电子商务的风生水起,如今的德化陶瓷新业态、新模式更是竞相迸发。去年,德化网络零售交易额突破16亿元,增长33%。阿里全国首个国际站LBS试点落户德化;在2015年全国网商创业最活跃的25个县榜单中,德化位居全国第9位、全省第2位。
产城融合互动,农民充分就业。近两三年来,德化正按照“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互动”的思路,强化产业支撑功能,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做大陶瓷产业总量,增强就业吸纳能力,同时加强对农民尤其是新生代农民的就业观念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引导他们顺利转型为产业工人。
一个宜居开放的家园
实现了“以城聚人”“以产兴城”之后,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产业工人,那么,如何让这些外来人口或新生代的产业工人乐于在城里安家乐业?
为实现这一目标,德化历届政府把德化县城当成一个景区来美化,努力打造一个绿色、低碳、智慧的宜居家园。如今,德化城区面积比1991年扩大了6倍多,城市骨架明显扩大。
同时,德化克服山区县经济总量小,财政收入少等困难,致力推进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并轨统一,实行同等缴费、同等待遇,以开放平等的姿态,努力善待新德化人:改善住房供应结构,让农民有安居的住所,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安居工程试点,推进宅基地置换和流转试点,率先开展林权“两换”试点,即以林权换收益、收益换限价房,从而使进城农民工也能实现住房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有市民的身份;改革农村产权林权,让林农有创业兴业的本钱;推进公共服务均等,让农民有平等的待遇,在全省率先将外来务工人员配偶及子女纳入“新农合”,享受医疗卫生服务保障的同城待遇,实现了养老保险向城乡居民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