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陶瓷,大家都不陌生;说起紫砂,也并不觉得稀奇。但如果以紫砂做“原料”,运用德化传统的瓷塑技艺进行加工做成的“美味佳肴”,就别有一番风味了。近日,记者来到鹿鸣草堂,寻访该工作室运用紫砂五色土与德化瓷塑工艺结合的创新之路。

工作室里,徐玲玲(右)常常和师傅进行创作上的交流。
心生妙思求突破
在工作室里,一尊尊以紫砂为材料的佛像栩栩如生,有的轻倚在老树根上,有的端坐在莲台,韵味古朴。平日里见惯了如脂似玉的德化白瓷和造型各异的紫砂壶,再品赏到这番作品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工作室的主人徐玲玲,便是在五年前造访宜兴紫砂市场的时候心生妙思,随后回到家乡德化将这种跨界结合的艺术想法呈现出来的。
或许是从事陶瓷营销出身,徐玲玲比常人更有一种市场的敏锐性。“2011年我在江苏宜兴参观考察时发现当地的雕塑工艺与德化不同,细腻度与德化瓷塑无法比,当时就考虑到要是将二者结合应该会有所创新。”
回到德化,她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和较新的理念先是召集了几名拥有多年经验的瓷塑师傅,大家都抱有创新和突破的信念,想要进行不一样的尝试。然而,将想法付诸实践的过程总是曲折的。万事开头难,因为紫砂五色土的独特材质与传统德化白瓷并不相同,对于成型的技术和烧制的环节更是大有讲究。徐玲玲便携这几位师傅到宜兴进行多次交流学习。“刚开始做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一些开裂的问题,毕竟手法不一样,紫砂是用手工去印坯的,由于材质颗粒感较明显需要用手很耐心地去修型,不像白瓷可以沾水,创作的周期也比较长。”徐玲玲介绍,紫砂泥的收缩率和白瓷也不一样,需要反复试验,特别是对烧制温度的控制上,对师傅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把握得特别精准。“为了将德化瓷塑技艺融入到紫砂作品中,从一块泥到到成品的过程需要师傅倾注比以往更多的心血。”她说。

这些作品融合了紫砂原料与德化瓷塑技艺的精华,雅致古朴。
精益求精凝素韵
“在研发过程中,最激动和最失望的时刻就是在开窑的那一刻,这一窑要么成功,要么失败。”徐玲玲说,这几年市场反响很不错,给予了她莫大的肯定和鼓励。现在虽已获得初步成功,但在颜色把握、颗粒和釉面光洁度等方面的技术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研究。
目前,徐玲玲的工作室里主要出品传统佛像和艺术摆件。她和团队正谋划着更深入地将文化的元素融进品牌的成长过程中。为此,她与工艺师傅的沟通必须不断达成更好的默契。平日里,徐玲玲除了跑市场便常常投身在工作室里与师傅一起研究创作。从造型设计到彩绘原料,从配件选择再到包装细节,她都亲力亲为。
徐玲玲说,品茗、闻香、插花可以养性、怡情,这些都是陶瓷文化带给她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她们的作品也在不断地汲取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求变求新,努力带给大家美好、静雅的视觉品味和心灵感受,让德化瓷塑技艺和紫砂原料碰撞出更多惊喜的火花。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徐玲玲下定决心要坚持初心。她认为坚持用纯正的紫砂材料和德化细腻精湛的瓷塑技艺走下去,精益求精,才能创作出有生命力和时代风貌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