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法文化论坛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式现场。
5月25日至27日,主题为“一带一路:文明对话与融合”的首届中法文化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中法两国文化、艺术、经济、教育等各界人士围绕论坛主题分别从遗产保护、历史研究、文化传承、城市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总计16场次广泛深入的交流,并举办艺术展、音乐会等多场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展示中法两国文化艺术领域的成就和内涵。德化以陶瓷为亮点,通过多项活动参与到这一文化交流的盛事中,续写了“丝路使者”的新篇章。
中法市长对话——
海上丝绸之路与德化陶瓷
中法市长对话中,泉州市市长康涛成功推介了海上丝绸之路与陶瓷。
5月27日下午,在艺术8 - 中法艺术之家举行的《中法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论坛》上,泉州市长康涛与北京、西安以及法国巴黎、里昂、安格鲁姆等其他中法五城市长,围绕论坛主题开展交流对话。
伴着精彩的PPT演示,康涛市长娓娓而谈。“‘海上丝绸之路’是泉州最深刻的文化情结、最独特的文化基因。”康涛说,作为联合国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认定的海丝起点,泉州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出发站,并以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商品德化陶瓷为例进行了重点介绍。他从史书记载、考古发现、世界各地博物馆馆藏等方面切入,详细介绍千百年来“世界陶瓷之都”德化与法国乃至世界鲜有间断的密切交往和深厚渊源。他还特别提出第一个把德化白瓷称作“中国白”的法国人叫普拉德,在《1692年巴黎通讯地址实用手册》一书中首次写出了 Blanc De Chine这个名词。
泉州市市长康涛(右三)与艺术8创始人佳玥(右一)观赏兰全盛(右二)现场创作的作品。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右二)观赏德化白瓷花篮。
审视现状,康涛指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要“走出去、请进来”,宣布了泉州和德化两级政府将与论坛组委会共同发起“世界陶瓷艺术大奖赛”,设立“中国瓷路基金”,支持全世界参赛艺术家用德化白瓷创作,大力推动本地和国际艺术家的双向交流,推动德化陶瓷发展走高端化、定制化、国际化的道路,促进中西方陶瓷文化交流与融合,也为“一带一路”文明对话增光添彩。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出席分论坛;法国前总理拉法兰、中国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理事长马蔚华共同主持本次分论坛活动。
中法携手合作——
举办世界陶瓷艺术大奖赛
中法各方代表共同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启动世界陶瓷艺术大奖赛。
为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德化白瓷艺术和文化,推动德化陶瓷走出去、请进来,5月26日下午,泉州市政府、德化县政府携手中法文化艺术机构,共同签订合作框架,启动世界陶瓷艺术大奖赛。
记者获悉,大赛由中法文化论坛组委会主办,中法文化艺术研究中心、艺术8 - 中法艺术之家、德化县承办,两年一届,是一项针对全球范围内陶瓷艺术创作的公益驻地项目。根据赛事计划,每年11月初至次年4月底,来自全球范围的12位驻地奖获得者将前往德化进行驻地创作。次年5月底,从12位中挑选6位入围艺术家,受邀前往法国参加ICA Award入围艺术家联展,并最终由权威高水准的评审委员会评选出包括新锐陶瓷设计奖、新锐陶瓷艺术奖以及评委特别奖在内的3位大奖获得者。
该赛事发掘及嘉奖以陶瓷为主要创作材料的国内外优秀青年艺术家及设计师,北京英蓝集团董事长于志强认为此举把国际上优秀的艺术家引进来,通过他们的创作带动德化当地艺术家艺术理念的突破,让艺术水平与国际接轨,为陶瓷艺术创作注入新鲜血液。
对此,前中国驻法大使吴建民表示,“任何文化关起门来都发展不了,要快就要对外交流,这次法国的、中国的代表都来了,跟德化一起发起世界陶瓷艺术大奖赛,共同推动瓷文化走向世界,将来一定会有比较丰硕的成果。”
德化·中国白——
文化交流的使者
德化·中国白陶瓷艺术展览开幕式。
5月26日下午,《德化·中国白——文化交流的使者》主题瓷器展在位于北京东城区的欧美同学会会址正式开展。
展览场地面积约两三百平方米,由黑白两个主色调构成,透露出简约高雅的气息;顶棚以宣纸覆盖,并设计成条纹及起伏的波浪式,象征德化陶瓷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欢迎展板上,中法两国文字分别书写展览主题,另一侧何朝宗《渡海观音》的经典形象让与会人士驻足鉴赏。
欧美同学会的展览现场。
经典建白瓷散发出安静莹润的光芒。
作品与视频结合展示,创设的氛围更加浓厚。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看完展览很高兴地表示,中法两国都是历史悠久、拥有灿烂文化的国家,两国人民都有共同的火一样的热烈性格和瓷一样的品质,通过陶瓷艺术,中法两国文化交流的道路还要继续走下去。
佳士得中国瓷器及艺术品国际副总裁罗拉女士告诉记者,她非常满意这次展览,之前就知道德化白瓷在法国很著名,此次通过展览看到了中国陶瓷的发展历史和特点,也看到了中国陶瓷的水平和未来的发展情况。杜梦堂创始人皮埃尔·迪蒙特耶则认为当今的作品可以看到德化白瓷在技术上始终保持一个非常高的水平,而作为媒介,陶瓷在两国人民之间、政治之间、艺术之间都是很好的桥梁,德化可以跟中法两国的雕塑家、艺术家合作创作作品,就像十八世纪的德化白瓷一样。
德化·中国白——
艺术的生命力
创新的展陈方式让陶瓷融入日常的生活场景。
书橱里琳琅满目的书籍旁边摆放着几个镂空的白瓷花瓶,沙发、茶几、鲜花,一切显得柔美而诗意;窗台上,一两件写意的白瓷雕塑透过古典窗格与窗外的绿树相映成趣;转角处,自天花板悬垂而下的却是云团、城市等新锐视角的呈现;而墙角的木柜里,经典的建白瓷花瓶则安静沉默地闪烁出莹润的光芒……
这是艺术8 - 中法艺术之家的主题瓷器展览。在此展览的是柯宏荣、陈桂玉、苏献忠、曾玉真、寇富平、黄永星的作品,据策展人卡罗女士介绍,这些展品是她到德化参观了很多工作室,采访了很多艺术大师之后挑选出来的,都是让她最受感动的作品。所以,她在艺术8将这些作品用很艺术化并很有高雅生活情调的方式呈现出来。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展品的展陈方式其实就是再现了中国早年生活中对瓷器的摆设和收藏的状态,它把生活细节做了一次呈现,让瓷器完全融入生活的日常场景中。不仅如此,策展人充分利用了艺术8展厅本身具有的红黄等颜色来进一步衬托陶瓷的白,使得艺术效果特别突出。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苏献忠108将及仕女、映像系列的展示厅中,复原了苏献忠工作室的一角,工作台面上散放的素坯和半成品,周边灰色的砖墙与绿植,古拙又不失情趣,粗犷又富于生机,呈现一种令人深深着迷的艺术氛围,还特别从德化邀请了陈明良、李锦峰、兰全盛到现场和苏献忠一起创作,真实再现艺术家们的工作状态以及尽情挥洒才华的快乐。
陈明良向一名女记者现场展示瓷花的制作。
兰全盛在现场创作。
李锦峰在现场创作。
“我觉得这种方式好,接地气。这种形式让人感觉很亲切,不是简单地重复传统,它已经有当下的审美,当下的思维和当下的语言。”中国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梁建国参观之后说,观众可以在一个放松的状态中看展览,并且在饮一杯咖啡或一杯茶的基础上将会引发更多的思考。
艺术8的创始人佳玥女士表示,她很有兴趣把德化推向世界,让更多的法国人知道德化白瓷的艺术感染力。通过这次活动,她对白瓷的热爱与日俱增,“今天是一个开始,以后,法国和中国和德化要一起合作,一起交流,像今天这样,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