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对石湾河宕贝丘遗址的考证,5000年前,佛山人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印纹陶文化”,开创制陶历史。千百年来,火与土的艺术升华着佛山灿烂的陶文化,也诠释着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品格。佛山因此而获得“南国陶都”的称号。
这把充满佛山印记的“大火”是否能够“永生”?当欧美经济低迷狙击出口市场,当房地产调控挤压大量库存,当“准备斗争”的PM2.5时代对清洁生产更加挑剔,更重要的是,当佛山迎来城市升级大建设的关键时期时,陶瓷产业如何才能迎难而上?
应该看到,佛山陶瓷近几年的转型不可谓不小。2007年,佛山启动陶瓷产业整治,大量对环境造成污染,且没有品牌、竞争力的陶企被迫关停或者转移,留下的企业也必须进行严苛的清洁生产改造,以降低对环境的伤害。与此同时,佛山陶瓷向总部经济转型,实践“微笑曲线”的两端效应,许多陶瓷企业将研发、销售总部留在或者迁入佛山,“南国陶都”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完成转身。
然而,佛山陶瓷是否就此找到火焰永生的通道?龙年伊始,佛山提出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决定斥资千亿元投资103个项目,这笔堪称佛山城建规划史上最大规模的投资,在佛山陶瓷产业整治5周年之际,布下了一道严肃的考题。
从产业与城市互动来看,这是剑指“广东第一制造业大市”的佛山以城市升级带动产业升级,从而实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思维和新选择,是执政者承认城市建设这笔“欠账”,并实现了从过去“专注做产业”,到“先做产业再做城市”,再到“要做产业先做城市”的思维之变。
陶瓷,这个充满历史感的传统产业,如何在佛山谋求“广东第一制造业大市”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价值?如何获得与之匹配的产业地位而不被“边缘化”?关键在于从“要做产业先做城市”的转变中找到契合的转型路径,与城市升级兼容。
对于《南方日报·佛山观察》而言,关注陶瓷是围绕“走转改”工作在佛山经济发展中的一次关键落实。2012年是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关键之年,也是佛山打造“幸福佛山”的关键时期,陶瓷作为佛山最具传统特性的优势制造业,其实现与城市使命相契合的转型升级,无疑将是深入反映佛山经济社会发展及改革创新成果的一个典型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