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长沙有位陶瓷代理商邱先生到处打听哪里有价格便宜的瓷片,笔者知道后上门去了解情况。见面后,邱先生却告诉笔者,这笔生意没法做。什么情况?有生意还有不做的?深入了解情况原来是这样。
邱先生在长沙做陶瓷生意十多年,一直是重工程而轻零售,所以到今天他的主要销售渠道还是依赖他多年来攒下的人脉来做些工程。前段时间他了解到有个小工程需要上万方瓷片,可是报价太低。他四处找了一圈后决定还是放弃这笔生意。他说:“没有利润,做起来没意义。”
的确,根据邱先生告诉笔者甲方给他的报价,他根本就没有操作空间。对于一个商人,而且是一名单靠工程来攒取利润的陶瓷商人来说,这笔单不仅没有钱赚,还可能承担各种风险。一是质量问题。如果质量不过关,就算有理也会得罪朋友;二是一次性付全款的工程,而这个工程所赚取的利润还不够货款的利息,这个算盘,邱先生还是打得清,也算得明。
邱先生放弃一笔生意,并不能代表什么,如果一个市场为了保住最后一丝利润而不得同行抱团一起相互约束,是不是可以代表行业的某种现象?
安化梅城镇14家陶瓷商多年都是明争暗斗。你7块我就6块,价格不能低了,就开始用赊账作为竞争筹码。你不肯赊账,我来赊。可以想象这样是怎么一种左拉右扯的竞争场面。
而今年却破天荒的成立陶瓷协会。陶瓷协会因何成立?看到摆在陶瓷店内的公告牌写道“……本大利薄,概不赊账”就知道,他们不仅是要通过集体力量来约束大众不良竞争行为。同时也是告诉那些同乡消费者,从今以后,所有的陶瓷店都不赊账,斩断了消费者想用他们内部竞争来赊账的想法,更是可以打破乡镇赊账成风的现象,一举三得。
去年一些陶瓷濒临倒闭,部分有经济实力的陶瓷代理商迅速反应这是个重大商机。于是代理商抱团拿重金低价收购这类产品。在这个时候的收购价往往要比正常价至少要低20%。所以今年就出现了大量常规产品被终端所囤的现象。因为大量货被囤,那些小型批发商或是“提篮”商从厂家拿不到自己想要价位的货,只得从大型批发商手里调货。
所以陶瓷产品的利润空间微薄并不是单指代理商,对于厂家也是一样的存在,而且还很严重。
有些工厂对市场形势预估过好,生产线过多,导致产能无法消化,甚至降价来消化产能,尽量达到产销平衡,似乎看来很是不得已。而有些企业却选择了对市场妥协,代理商需要什么样价格的货他就生产什么样的货,他只要他那少量的利润空间。
最近读到一条“重庆瓷砖市场猫腻多,什么原因左右瓷砖价格?”的新闻,新闻发布时间是2014年4月12日。大概内容说的是揭露瓷砖的暴利内幕。“暴利内幕”对于现在的陶瓷商来说恐怕说起来就有些讽刺了吧。
或许大家看到的商机里那些标签上动则上千一片的瓷砖,殊不知,这些产品要不是有价无市,有些只是营销手段,而有些却针对特定的销售渠道对价格的催高。至于企业或是代理商他们产品是否还可以谈得上暴利,笔者则是认为彻底的竞争会使这个行业更加透明,陶瓷行业也将在暴利里面站不住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