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瓷香飘逸的千年古县。千百年来,德化人民用一把篾刀,一块瓷泥,一双巧手,捏、塑、雕、刻、刮、削、接、贴……揉进智慧心血,塑起心中最神圣的模样。“瓷圣”何朝宗的“东方艺术珍品”闪烁出德化陶瓷艺术巅峰的耀眼;从“泰兴号”“南海1号”沉船打捞上来的碗碟,印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古老的水车,千百年来传唱着“中国白”故乡窑火兴盛的歌谣;被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的德化窑遗址,“世界陶瓷之都”的荣誉称号书写了德化陶瓷发展的骄傲与荣光。
如今,德化有着十万多名的陶瓷从业者,成为全国最大的陶瓷产业人才集聚基地,这里有几百年不息的窑火,有数不清的大厂小坊,有琳琅满目的陶瓷一条街,是他们让何朝宗指间那滴畅圆的智水,穿过了悠悠岁月而温情如斯。
让我们走进这座浸淫着陶瓷文化的古城,看看今天的陶瓷从业者是怎样工作和生活的。
人聚则成城
190亿元。这是2015年德化的陶瓷产值,这个数字不仅堆积了十万从业者的汗水与智慧,而且反映了一个城市对一个产业的重视和姿态。
从位于德化县城东嘉德新苑一期三号楼15层的家向外望去,远山、近水尽收眼底,今年38岁的张美花心里充满了小确幸:“只要自己和丈夫单己淼能够勤恳劳动,未来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嘉德新苑位于城东新区,是德化的保障性住房,第一期建设765套,2012年2月开工,2015年6月起分批交房。
张美花是德化县水口镇上湖村村民,嫁给同村的单己淼后,生了两个女儿。平时夫妻俩忙完农活就上山割松脂油卖,一年收入也就几千元。随着女儿长大,家庭开支越来越多,她逐渐觉得力不从心。2005年,夫妻俩带着女儿进了城,想通过改变劳动方式,改变一家人的生活。进城之后,一家子在郊区租了一间平房,张美花夫妇则在一家陶瓷企业找到一份工。
让张美花高兴的是,德化出台了鼓励农户进城安居置业的政策,拆退旧宅基地复垦每新增一亩耕地指标,可换取一套限价房购买指标。2012年,她将老家的房子通过土地整理换到了在县城的购房指标。“没想到还真实现了在城里安家的美梦了!” 张美花忍不住笑了。
新家近百平方米,每平方米3千多元,只有一般商品房价钱的一半。夫妻俩在陶瓷厂里打工月收入超过6000元,还购房按揭完全负担得起。“现在城里有了自己的房子,心里踏实干起活来也有劲了。” 张美花说。
保障性住房圆了农民的城市安家梦。(王双季 摄)
融入城市,住房是本。为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和进城农民的居住问题,德化在城东工业区、宝美工业区同时建设两个进城务工人员安居工程项目,建设限价房、成本房、廉租房、公租房,探索宅基地换房、林权收益换限价房购买指标等做法,努力让越来越多进城务工者能买到廉价保障房,实现在城市安家的梦想。
谢利英夫妇都是江西人,在德化佳美集团公司上班已二十多年。她的儿子前年患胸椎结核,做手术花去大量积蓄。因为保险关系在老家,跑回去办理费时费钱,她真希望在德化也能享受相关的保险服务。
不久,她盼望的文件出台了——在德化连续务工5年,即可享受与当地群众同等的医疗卫生服务和保障。
不仅将符合条件的非德化户籍外来务工人员的配偶、子女纳入新农合参合对象。在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的问题上,德化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2008年就随父母从广西河池市来到德化的11岁女孩王蕾就是受惠者之一。她就读于德化金锁小学,成绩优秀。王蕾的父母常对人说:“女儿的健康成长,是我们在德化打工的最大收获。”
在这座城市,所有进城务工者的子女,都能像王蕾一样,同本地的孩子一起走进全县所有公办中学和小学。一座城市只有敞开关爱的怀抱,方能聚集人心向往,方能有活力。
留人重留心
前面提到的谢利英,原本只是佳美公司的一名彩绘工,她1993年从江西来到德化,靠一滴一滴勤奋的汗水,2006年成为泉州市劳动模范,2012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一个在最底层打工的妇女,居然能成为全国人大代表,谢利英做梦都不敢想!她感叹地说,“是公司更是德化给了我成长的通道,这份荣耀是我一辈子都要努力珍惜的。”
在这里,收入已不再是外来务工人员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他们更在乎的似乎是一个平台,一个可以让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于是,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许多规模堪称宏大的陶瓷企业,还可以看到更多星罗棋布的工作室、小作坊。
这样的小作坊随处可见,年轻人只要有梦想就可以创业。
2011年10月,德化出台了陶瓷技艺“名师带徒”制度,让工艺美术名家与徒弟签订协议书,以官方正式认定的形式确定为师徒关系。陈德生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蕴玉瓷庄第四代传人苏献忠就是首批“名师带徒”对子之一。
2003年陈德生就读于德化陶瓷学院时,苏献忠正好是该校的客座教师。“名师带徒”制度出台后,他觉得“政府如此重视,做陶瓷就有奔头”,于是就直奔蕴玉瓷庄,正式拜苏献忠为师。“县里正式确认我们的师徒关系,这就像给我们吃了一粒定心丸,给了我们终身从事陶瓷传统技艺的信心,为我们开启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门。”陈德生表示“拜师”以后收获非常大,师承名家,可以少走弯路。
新秀园将成为目前德化规模最大的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
为了吸引更多创业青年扎根德化,圆梦德化,带动德化创新要素聚集和人才聚集,带动德化陶瓷产业转型升级,2014年德化又规划建设了“新秀园”。顾名思义“新秀园”,所入驻的业主都是年轻且有潜力的陶瓷艺术人才,所从事的业务涵盖了整个陶瓷产业链。新秀园建成后,将成为目前德化县规模最大的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
心若在,梦就在。德化搭建多个“众创空间”平台,逐渐成了“创意控”的梦想作坊,最重要的就是留住了心,留住了心也就有了放飞梦想的生命力。
寄梦于明天
每年争取培养600名以上高级技师,并于2020年实现培养100名省级以上陶瓷大师、100名陶瓷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00名优秀陶瓷文化创意人才。这是“世界瓷都”为自己明天的发展开出的人才清单。
不论单件,还是批量,作为工艺品的陶瓷离不开艺术的元素。只有工艺技术与美术设计的完美结合,才能让它的价值得以升华。要让“世界瓷都”这张名片更加鲜亮,离不开人,而且不是几个人,是几百几千乃至万众,他们不是普通的熟练工,而是懂思考善技艺的艺匠。
泉州工艺美术学院毕业设计作品创意十足。
昨天的德化陶瓷学院,今天变身为泉州工艺美术学院,她就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学院聚集了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参与和担当着人才培养的重任。
两年前,和很多同学一样,来自漳州的学生许耿泓对瓷塑并不了解,但通过在工艺美院的学习,尤其是2015年秋进入“陶瓷艺术大师班”学习之后,他从“门外汉”变成“专业雕塑师”。“不仅如此,我将一辈子看他们成长,并且在前行的路上,不断地鼓励他们、扶持他们。”指导老师苏献忠如是说,他表示:“陶瓷艺术大师班属于一种英才教育。只要学生愿意继续学习,导师就愿意继续指导,培养就可以终身持续下去。”
“名师带徒”制度受益者的陈德生已经走出自己的成长路径。(陈德生供图)
自2003年开始,学院连续举办了三届雕塑艺术设计五年专,培养出100多名瓷雕、瓷画的艺术人才。他们之中涌现出了陈德生、郑清海、杨德宝、吴碗霞等一批业内佼佼者,他们都堪称是未来的陶瓷艺术大师,德化瓷艺的明天也将由他们继续撑起。
当掌声静下
浓浓的春意过后,有了夏的炎热。
记者走进龙鹏集团时却发现,偌大的生产车间内只有几个工人在忙着倒坯、施釉、上色。企业负责人、全国劳模苏建堆介绍:“目前,厂内只有几百个工人,以前高峰的时候曾经有几千人。” 他表示,现在并不是招不到人,而是不需要那么多,因为目前经济形势还不明朗,很多公司的订单也不稳定,不敢贸然大量招工。
偌大的生产车间却没几个工人。
在进一步的采访中,记者发现,类似龙鹏集团这种情形的不少。一些企业在应对当前形势的问题上,有着很复杂的心态。一家出口型企业,好几年一直保持年产值500万元左右。 问他何以不加大研发力度扩大产能时,企业负责人说:“我就守住一批稳定的客户,他们每年给我的订单就够了。这两年不景气,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都在涨,我单子接得越多可能就亏得越多。”
还有一些企业出现“短期用工”现象,在订单充足需要赶工的旺季时,开出高一点的工资招睐打短工的人,淡季了就不用支付最低工资养着工人。这些企业主较多的只想到眼前似乎更划算。
再有一些企业为了留住工人,便截留工人第一个月工资或每月10%—20%的工资。这样一来,工人对企业失去了信任感。
“这种用工形式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有些工人更愿意随时随地承接急活儿、俏活儿、零活儿,因为打短工短期看挣得更多。”德化县总工会常务副主席陈章琳对此一针见血,并透出担忧,一方面是有些企业不敢接单不敢招工,另一方面有的企业却是有活没人干。
据了解,在德化的大部分陶瓷企业中,所能见到的工人大多年龄都在45岁以上。年轻人去哪了?“现在不少年轻人,对那些风光、体面、轻松、高薪、宅在写字楼里的劳动,无限崇拜,而对于一线的体力劳动则退避三舍。”“如今很多年轻人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成了他们最大的保护伞。有的父母舍不得让孩子到瓷厂里打工吃苦、受累。”
这些现象,目前看似乎还不足以影响“世界瓷都”的光辉,但一个产业,一座城市要保持并发展一种称之为荣誉的东西,是不是应该考虑的更多、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