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心灵,承载、传承着城市的文化血脉。5月22日,经过3年建设的淄博文昌古陶瓷博物馆新馆开馆,这是山东省首个主打淄博窑古陶瓷历史的博物馆,是国内外游客了解淄博历史文化变迁的重要窗口。开馆一个多月以来,这里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展览和活动,传播弘扬古陶瓷历史文化,吸引了北京、上海、深圳、济南、天津等地的人们前来参观,影响力与日俱增,成为展示淄博形象的重要窗口、淄博文化的新名片。
淄博陶瓷历史悠久
6月21日,记者来到淄博文昌古陶瓷博物馆参观。博物馆分为四大展区,北厅均是淄博窑烧制的,从质朴卓越的后李文化时期到商代开始发展的原始青瓷,从唐代惊艳绝伦的三彩艺术到文化大繁荣的宋代,从惊艳粗犷的元代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美陶和瓷厂出口瓷,涵盖范围之广,让人大饱眼福。据馆长贾斌介绍,淄博陶瓷历史悠久,是中国五大瓷都之一。
馆内现藏有一件龙山文化时期的竹节纹蛋壳陶杯,它“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磬、亮如漆”,厚度不超过0.9毫米。“淄博早期文化经历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三个阶段。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在淄博皆有迹可寻,在张店、周村、淄川等地都曾有过蛋壳陶的出土,蛋壳陶杯是龙山文化的代表陶器。”贾斌说。
淄博窑最早烧制瓷器的是寨里窑,烧制时间至少为北魏晚期。在当时,淄博陶瓷烧造技术完成由陶到瓷的过渡,成为中国北方唯一的青瓷产地。以青釉莲花瓣尊为代表,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馆内现藏有一件青釉水盂,釉色莹润,盂口成蝙蝠嘴,蝙蝠形象生动传神,翅膀栩栩如生。寨里窑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为研究中国北方陶瓷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到唐代,淄博的淄川磁窑务(今磁村)窑场在“贞观之治”后崛起,瓷器制作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唐中期大量烧制黑釉瓷器,釉色晶莹滋润,色黑如漆,并在烧造黑釉瓷器过程中烧造出油滴瓷器(俗称雨点釉),这成为磁村窑的标志性产品,也是我国最早的油滴瓷器。
宋金时期,淄博陶瓷生产进入鼎盛时期,烧出一批颇有影响的名贵瓷种。著名窑场有淄川磁村、郝家、巩家坞、坡地窑,博山的大街南首、北岭、万山窑等。淄川磁村窑的白釉和黑釉瓷最典型。据载,因磁村窑烧制瓷器产量巨大,北宋时期官府曾在磁村设官收税,称“磁村务”,证明当时瓷器烧制的规模和产业的兴隆境况。馆内现有淄博窑黑釉玉壶春,釉色厚润,光亮如新。
贾斌介绍,淄博窑的最大特点是,各个窑址衔接有序,存续关系明晰,窑址相对集中,矿产资源丰富,水源较为充沛,烧瓷绵延不绝,流传至今,这在中国陶瓷史上是非常少见的,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发展、继承和提高的。
拉近博物馆与群众的距离
淄博市近年来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大力支持,文昌古陶瓷博物馆正是在这场浪潮下,做出一个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做出一项文化民生工程。“我们本着发扬淄博窑的目的,让世人知晓淄博窑的悠长历史,莫让历史的尘埃掩埋了这么璀璨辉煌的宝藏。为保护和传承淄博地域历史文化、促进文化繁荣作出自己的贡献。”贾斌说。
目前,馆内共展出古陶瓷700多件。行走于馆中,就仿佛在极短的时间内穿越了几万年的历史。据统计,这里免费开放一个多月以来,共接待全国各地观众近万人次。观众在博物馆一系列别开生面、趣味盎然的展览和活动中,感受文化的脉动,体验历史文化艺术、自然知识带来的精神愉悦。在这里,人们寻找到了一种文化家园的感觉,博物馆文明潜移默化地融入心灵。
从“弘扬古陶瓷文化,让文化走到寻常百姓身边”这个大目标着眼,贾斌认为,这个接待量还远远不够。“关于陶瓷,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更别说古陶瓷了。作为淄博人,首先应该多了解淄博文化。”他说。为了让参观者对于“淄博窑”了解更深入,在文昌古陶瓷博物馆内,贾斌将教育与娱乐融为一体。在这里能够看到古代陶瓷的制瓷方法和工艺,能够听到专家对陶瓷文化的讲解。
除陈列展览外,他们还在观众体验方面做足了工夫――陶瓷绘画教育基地和微雕剪纸教育基地,都是寓教于乐的手工制作场馆。会员交流区中也包括玉器、非物质文化遗产微雕等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基地,由传统工艺传承人来传授技艺,让观众体验亲手制作陶瓷的乐趣,进一步拉近了观众与博物馆的距离。
从这些细节中,记者看到了贾斌对于“淄博窑”传播的坚定信念。“让‘淄博窑’进入人们的视野,不仅局限在齐鲁大地上,更要让它走出去。”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