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华陶瓷网 [简体版] [繁體版] [网通站]  会员中心  RSS定阅  留言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中华陶瓷网
 网站首页 行业专题 人物专访 陶瓷收藏 电子杂志 陶瓷装饰 经营管理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直通产区 福建德化 景德镇市 佛山潮州 山东淄博 湖南醴陵 河北唐山 本网动态 网站建设
首页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展会  招聘  搜索  文化  商城  名家  技术  图库  百科  营销管理  陶瓷之路
原料
产区德化 广东 江西 山东 湖南 四川 河北 晋江 其它 | 日用陶瓷 工艺陶瓷 建筑陶瓷 原料辅料 卫浴陶瓷 陶瓷机械
 您的位置: 首页>行业资讯>>人物传记>>|
丹青不老 岁月长青

发布:2016-7-15 8:41:09  来源: 人民日报 [字体: ]

李菊生,男,1944年9月出生,江西波阳人,1968年毕业于江西师大中文系,擅长油画、陶瓷美术。现为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景德镇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景德镇书画院院长。1994年入编“中国当代陶瓷美术家专业词典”,1997年入编“英国剑桥国际名人录”。

西域丽人

瓷板艺术作品

瓷板艺术作品

前言: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

工匠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与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即是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把一种热爱工作的精神代代相传。这种精神对于推动当下艺术领域发展尤为重要。艺术界从来不乏工匠,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艺术家,但大多数成功艺术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

年过七旬的陶瓷老艺术家李菊生就是这样一位工匠精神践行者。作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界领军人物,他深耕于陶瓷艺术创作与研究,为推动景德镇陶瓷文化乃至中国陶瓷文化不断前行,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他用专业精神和激情谱写着艺术人生的最美乐章。

一个春日的早上,细雨霏霏,鲜花吐蕊。我们如约来到景德镇新都民营陶瓷园中华陶艺村15号。李菊生陶瓷艺术馆就坐落于此。这是一栋朴素的现代民居,环境秀巧雅致,一桥、一树、一花、一草,无不透露出主人的人文情怀。

身着卡其色上衣,戴着一副银丝边框眼镜,略显花白的头发整齐地梳向脑后。和缓的语调,温暖的笑容,不端一丝文人架子,亲切得像一位邻家爷爷。老艺术家李菊生给人第一印象如同他名字般恬淡如菊。在艺术馆三楼李菊生工作室里,彼此间对话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李菊生是景德镇陶瓷艺术界领军人物,也是景德镇著名文化人。他在四十余载从艺生涯中获得荣誉不胜其数。作品多次在全国美展中获奖。 他创作的《丹青不知人已老》荣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二等奖;《神农尝百草》荣获全国卫生美术摄影作品展览二等奖;《行板》入选全国水彩、水粉画展览;《沸腾的山寨》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人与瓷》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湘西小镇》入选中国首届风景油画邀请大展;《惠安少女》入选中国首届油画精品大赛展;《农家乐》入选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成就成果展;《唐人马球图》入选中国工艺美术馆庆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全国名人优秀作品展; 《秋风送爽》被审定为中国工艺美术珍品,由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喜迎香港回归箭筒》荣获中国‘97香港回归纪念藏品展最佳创意奖。

创作与教学之余,李菊生笔耕不辍,编著了《艺术陶瓷创作与技法》《李菊生陶瓷艺术》;主编《景德镇当代美术作品集》《中国景德镇艺术陶瓷精品鉴赏》等一系列书籍。当谈及他的艺术成就时,他摆摆手,一笑了之,只是淡淡地说此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将陶瓷艺术创作与研究作为终生事业进行下去。

我的快乐就是画画

李菊生说:“我的快乐就是画画,能从事陶瓷艺术工作是我人生最大的奢侈。”或许得益于早年江西师大中文系那段学习生涯,李菊生被景德镇陶瓷艺术界公认为极有才情的艺术家。他的才情体现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在他陶瓷学院教学中,并且在他陶瓷艺术作品里发挥到了极致。

早在孩提时代,心底深处那颗艺术种子已然开始萌动、发芽。在涂涂抹抹、写写画画中李菊生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少年时光。然而,命运似乎喜欢跟他开玩笑。大学期间,他录取专业不是心仪的美术专业,恰恰是中文专业选择了他。一个学中文的去搞美术,似乎有些“不务正业”。不过日后他体会到,大学时期奠定的中文功底对他艺术创作大有裨益。他在文、史、哲方面的优势与画画天赋结合起来相得益彰。他博古通今,热衷于中国古典文化,也热衷于学习西方美术史,研究西方绘画和流派,这为他艺术之路厚积薄发提供了必然条件。

李菊生说:陶瓷艺术和任何文化艺术一样,必须要有精神取向,要有人文关怀,要有大爱,爱祖国、爱人民。诗人艾青写道:“为什么我们的眼里总是含着泪水,因为我们对脚下的这块土地爱得深沉。”中国的知识分子有胸怀,有担当。他们的信条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所谓“文以载道”即用文学艺术呼唤人类的灵魂,呼唤正义,呼唤崇高,讴歌善良,赞美壮丽的人生。

李菊生说他今年七十有三,但依然童心未泯,是一个十足的老顽童。从幼年至今,专注丰富多彩的生活、横涂竖抹,到老初心不改,只是多了一份思考。古人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李菊生作瓷的依据是坦诚地表露自己的情感,执着于捍卫真理。他热爱生活,热爱皎洁的白云,更热爱薄雾的朦胧,热爱美丽的生命,热爱美好的世界。他的笔描画天边的嫩红,也描画身边的浅绿。李菊生说:我要画出大地的芬芳,我要触摸灵魂的温暖。我用真诚面对世界,我用真诚面对未来。我信奉尼采的哲言:一切文学,我最爱以血书者。

宋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李菊生喜欢读书,书开拓他的视野。李菊生说:翻开透着纸墨芬芳的书卷,犹如走进一个个智慧圣贤的心灵世界。读书是让自己的灵魂在沐浴生命的春光。一杯清茶,一卷在手,何其优雅而恬静。

李菊生说:陶瓷艺术与民族传统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血脉相连、一脉相承。我的人生使命和责任是要将陶瓷艺术的工艺装饰属性改变为纯粹的中国主流文化中的艺术。易经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老子曰:“埏埴以为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我们要将陶瓷艺术从实用功能的器皿中解脱出来,使之成为有精神取向,有人文关怀的纯艺术,变“器”为“道”。感恩伟大的时代,感恩艺术队伍自觉捍卫瓷画艺术中的民族文化精神。李菊生在描绘陶瓷的宏伟蓝图时激情澎湃,我们由衷地祝愿李菊生的理想能够实现。

李菊生很怀念过去的那段时光。在那个物资匮乏年代,为了去大城市参加一次画展,增加一次学习机会,曾经因为经济拮据住过上海的澡堂,吃过路边小摊。那时精神需求是第一位的。这么多年来,他不忘初心,笑言对陶瓷艺术永远保持着与孩童一样的纯真梦想。

尼采说:艺术就是生命,生命就是艺术,人只有在艺术中才能享受生命的完美。李菊生说:我们的人格在接受美的洗礼,我们的灵魂也得以升华。在美与善、智慧与知识的海洋里,艺术家也会走向纯粹、走向智慧。随着年龄慢慢增长,他觉得时间也越来越珍贵,对于艺术的求知欲比任何时侯都强烈。他说,陶瓷艺术需要全方位的文化营养。景德镇1000多年的窑火,保存下来的工序有72道之多。仅近代陶瓷工艺就有100年时间需要研究。要学习的实在太多太多。

人品如艺品,艺品如人品。作为学院派的教授,陶瓷艺术家李菊生的人品、艺品在当地有口皆碑。为了更好地传承、发扬景德镇的陶瓷艺术,他的孩子子承父业,在景德镇工艺美院做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父子俩希望今后共同来延续这份美好的文化事业。

从寂寞之道上走来,坚持创新终有所成

驻足欣赏陶瓷艺术家李菊生的作品,仿佛隔着时空与历史进行一次次对话。在艺术馆底层大厅里,《霸王别姬》的瓷板画吸引了在场众多的目光。

透过满是莹彩的瓷板画静静观望,英雄与佳人之间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正在上演,画面把项羽末路长歌当哭,虞姬盛装舞剑的悲壮一幕表现得委婉细腻,淋漓尽致。在简练的笔墨中,表现出点、线、面的意趣和丰富的色彩层次,并着重探索作品的内涵情感,倾心于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的抒情,借此寄托自己的艺术理想和审美情趣。一幅《霸王别姬》充分展现了艺术家的人文情怀及高超娴熟的绘画技艺。作为景德镇颜色釉方面的行家里手,李菊生在颜色釉上画装饰人物画方面的造诣达到了出神入化之境,令人叹为观止。

当观展的人们还沉浸在瓷板画的意境中,惊异于细腻的笔法,精湛的画风时,李菊生道出了创作背后的故事。他早年学习西方油画,后来主攻陶瓷绘画。上世纪80年代,李菊生以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开始着手研究高温色釉人物装饰画。李菊生在颜色釉方面大胆革新,为当时止步不前的景德镇陶瓷工艺寻找到了突破口。他从事油画创作数十年,对色彩有着特殊的敏感,他望着景德镇自宋代以来不断发展的颜色釉瓷,扼腕叹息,为什么没人把这么晶莹剔透、光彩照人的颜色变成图画呢,为什么让一个个美丽的仙女独守空房!他暗自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些仙女请到人间。他要用五彩斑斓的颜色釉“炸”开东方色彩的大门!他要用五彩斑斓的颜色釉擦亮世界的眼睛!李菊生借用诗人食指的诗句表达他的决心:“我要用手指那涌现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拖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柔漂亮的笔杆!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不管人们对我苍老的躯体、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给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予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我坚信人们对我的脊梁,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从当时没有一家经营颜色釉小店面到现在景德镇整条街都成为专营颜色釉的专业商铺,景德镇俨然成为了陶瓷艺术品颜色釉的“海洋”。今天看来,李菊生功不可没,他引领了当代颜色釉人物画一种全新的潮流。

回想过去,从油画到陶瓷绘画的这条转型之路走得并不平坦,充满了挑战,他形容是一条寂寞之道。

从这条寂寞之道上走来,李菊生领悟到陶瓷艺术需要一种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并且敢于大胆尝试,不畏失败,不断创新。陶瓷上颜色釉的颜色远远丰富于油画色彩。当年他选择放弃西画专攻瓷上绘画,或许不仅仅因为景德镇瓷的魅力,更是景德镇千年文化的召唤。他说,在千年窑火的煅烧下,颜色釉会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然而,这份惊喜大部分时间却是偶然的。瓷在高温里千变万化,存在着很大不确定性,出来成品损耗率非常高。他经常砸掉烧坏的瓷器。为此,他风趣地比喻创作中的失败是“诲人不倦”的老师。可见,李菊生对待陶瓷艺术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令人钦佩。

走在一条寂寞之道,如何发现艺术人生的坐标?我望着李菊生书房里的《四库全书》与满书架的藏书,不禁想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古语。在文化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需要花费一生的时间。他说陶瓷艺术创作要不断创新,以更加谦卑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去享受创作过程的幸福,做到澄怀味象,也即澄怀观道,道即宇宙的灵魂、美的本质,澄怀观道即艺术创作要入静,用心聆听宇宙脉搏的跳动,感受并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

李菊生笔下的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有情调,有典故。他告诉我们,他要把人物的精神刻划出来,他要将美丽灵魂画出来,他要把散发芬芳的高尚人格表现出来。

坐在奔腾咆哮的黑豹战车上的鬼谷子,威严而安详,嘴角泛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峻,那目光犀利、凝视前方,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气概,那长发须眉迎风招展,那叱咤风云的气势,神机妙算的静穆凝神显示出奇的宁静,而狂奔的战车、咆哮的野兽和武士制造了强烈的运动感。威哉!壮哉!

李菊生画“鹦鹉前头不敢言”,画“暗香浮动”,画“出水芙蓉”,画“西域丽人”,画“琵琶行”。这些作品中的女性有的柔美温婉, 楚楚动人,有的矜持内敛,有的羞涩怯懦。歌德说:“羞涩是大自然的一种秘密,用来抑制放纵和欲望,它顺乎自然的召唤,永远和善良、德行和谐一致。”这是女性人性纯真的流露。

李菊生画“姑娘追”,画女人的漂亮,画男人的潇洒,画美也画“拙”“丑”“坏”。李菊生说“拙”是一种大巧。老子说“大巧若拙”,是一种“巧”的变形、抽象和夸张。“丑”“生辣”“坏”也是厚重之美,陈酿烈酒的甘醇。“坏”是聪明、智慧、幽默、诙谐的外表。“丑”是一种微醺之美,熟透了的美。“丑”“坏”的美与真正的丑、真正的坏只有一纸之隔,但却有本质的区别。

“画水有水声,画童要稚嫩,老者多慈爱,浓情笔下生。”这是李菊生在作品《钓》上自撰的短句。作品《读书郎》《钓》《棋》《豆蔻年华》《凝素》《西域丽人》一派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儿童世界。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则无坚不摧。面对李菊生笔下的无忌之童,让人心疼,让人爱怜。李菊生笔下还有老者的慈祥,文人的洒脱,佛的禅机,道的智慧。

用工匠精神做艺术,再现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春天

一个民族最大的资源是文化,最能打动人心的也是文化。在一个民族的历史长河中,那些最耀眼、最光亮的一定是文化,在当下时代潮流发展中能够掀起波澜的也还是文化。陶瓷文化作为最具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表达、中国价值的一种艺术形式,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在世界艺术舞台上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千年瓷都景德镇的文化魅力用活色生香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很多艺术家慕名来到这块中国文化的宝地。景德镇瓷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引领中国文化的潮流,成为引领艺术的主流文化。

“陶瓷是大自然对人类最好的馈赠。辉煌的历史要在我们这一代身上重演一次。”李菊生说,如今,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春天已经到来。如何精心浇灌栽培好这朵具有千年生命的陶瓷之花,为陶瓷艺术发展创造一个最适合其发展的土壤和温度,关系着景德镇乃至中国陶瓷文化未来的发展。当务之急,要沉下心来,敢于打破常规,有所创新,把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融入到陶瓷艺术创作中。在这当中,中青年陶瓷艺术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

李菊生信心满满地说:“未来,景德镇将依托千年窑火的历史传承,呈现出一个陶瓷文化百花竞放的最好状态。相信不久以后,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文化人、艺术家聚集此地。”

上一页 [1] 下一页
共有  条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推荐产品 更多...
同乐
包邮特价:360
荷叶瓶
特价:499
辉煌腾达
特价:488
幽梦
包邮特价:1299
陆羽品茶
包邮特价:888
凌云骓
特价:488
自在春风
特价:599
欢天
特价:999
竹之语
包邮特价: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邮特价:699
烟雨江南
包邮特价:2999
上善若水
包邮特价:2660
 ·本类最新 更多...

 >> 国际新闻 更多....
 >> 福建德化 更多....
 >> 广东产区 更多....
 >> 江西产区 更多....
 >> 企业新闻 更多....
关于我们  本站新闻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留言
版权所有 (C) 2006-2014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电子邮件:wxchina#qq.com
闽ICP备10020107号-1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