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探访瓷文化,浙江理工大学学生赶赴瓷都——江西景德镇,踏上激动人心的“非遗之旅”。
浙江理工大学生参观瓷都传承“非遗文化”
浙江理工大学生参观瓷都传承“非遗文化”
浙江理工大学生参观瓷都传承“非遗文化”
景德镇在线讯(杨秀秀)“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欧阳修曾在《归田集》中如此评价官窑瓷器。近日,为探访瓷文化,浙江理工大学学生赶赴瓷都——江西景德镇,踏上激动人心的“非遗之旅”。
溯回历史,访御窑旧址
清代龚轼赞美青花瓷道:“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有来太极生。”参观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后,才知道龚轼先生所言非虚。作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历经元明清三代,其中所藏的古窑曾产出过无数巧夺天工的官窑瓷器,在瓷文化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浙江理工大学学生在遗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明御窑珠山南麓窑炉遗址、龙珠阁,在讲解员的介绍下初步了解了景德镇瓷文化的历史。而在御窑工艺博物馆的参观过程中,学生们从馆中陈列的古瓷上感受到了瓷器的别样魅力。
“我们对陶瓷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瓷器文化产生了更加深厚的兴趣,希望在接下来几天的社会实践中,能够对陶瓷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参观结束后,学生姜路安在日记中写道。
寻幽探密,访工匠传人
从练泥、拉坯到刻花、施釉,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手工艺人全神贯注,古窑民俗博览区的瓷器手工艺人几十年来都是如此。浙江理工大学学学生在参观过博览区瓷器制作过程后,十分幸运地采访到了颜色釉瓷的传承人邵普选及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刘继华。
邵普选师傅带领学生们参观大师级瓷器作品时,详细介绍了古今手工生产瓷器的制作流程之间的差异,“现今的陶瓷制作手艺较之以前进步很多”,他笑着说道。采访刘继华师傅时,他片刻都没有离开手中正在刻花的瓷器。在谈到瓷文化继承与发扬问题时,刘继华师傅表示他看好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制瓷爱好者。“有些陶瓷爱好者每年都会不远千里来景德镇感受陶瓷文化。制瓷工艺在信息闭塞的旧时代是家族传承,而现在网络助推了制瓷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他还特别提到,“工匠精神”正是制瓷传承人的文化精髓与传承内涵。
“参观古窑民俗博览区,我们不仅见识了制瓷工艺文化的精髓,还认识到了手工制瓷工艺传承的重要性。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对瓷都非遗文化的探索。”参观结束后,学生沈宇嘉说道。
古今对照,观瓷器之变
“虽然现在瓷器生产过程在逐步机械化,但是很大一部分生产活动都需要人工操作。”红叶陶瓷企业负责人陈涛在带领浙江理工大学学生参观企业瓷器生产车间时说道,“瓷器是具有历史传承的一项艺术品,所以我们想完善细节,将瓷器推向高端市场。这对于瓷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有着一定的意义。”
离开现代化生产瓷器的红叶企业,前往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学生们希望在二者的对比中寻觅出古今瓷器之间的差别,并判定出瓷文化现今继承状况。中心主任高斌接受了学生们的简短采访,他表示机械制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手工制瓷的市场,但同时也很好地促进了手工制瓷业的发展,使其技术不断创新、提高,因此非遗文化传承与瓷器商业化的发展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无论是当今社会的机械制瓷还是古时的手工制瓷,都需要对瓷文化进行继承与发扬,瓷器之变,非遗文化却一直在传承。
躬身践行,享制瓷之乐
走在的大街小巷,各式各样小手工瓷器的摊位随处可见,对于景德镇人民来说,瓷器不仅仅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保障,更是承载着世代相传的瓷文化的信仰。被淳朴的民风打动,浙江理工大学学生前往哇陶DIY乐园,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
拉坯、彩泥绘制、瓷上彩绘,手工艺人手中简单至极的制作工序到了学生们手中就变得异常困难。“师傅示范后,我以为很简单,信心满满的开始了拉坯,但做起来发现并不是这么简单,我的力气不够无法在转盘上稳定陶泥,最后还是在师傅的帮助下,才做成了一个简单的碗型。看似简单的拉坯,做起来确实很难。”学生周雪瑶感慨道。
“做出来的成品我们都不忍心再看。”学生谢斌馨笑道,“我们高兴的不是自己做成功了陶瓷,而是能够踏上这一段‘非遗之旅’,能够亲身体验瓷文化的魅力并且能够将瓷文化继承与发扬。”
不忘初心,传承非遗文化
从瓷器历史的探寻到亲身体验瓷文化,浙江理工大学学生在这一段激动人心的“非遗之旅”中收获良多。瓷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作为享誉世界的一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不能被时代发展湮没于历史长河中。唯有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以更好地传承非遗文化。“不忘初心,是不忘记自己从何而来,为何而去。此次景德镇之旅更加坚定了我们做‘非遗文化接班人’的信念,相信我们不仅仅会继承发扬瓷文化,更会为其他非遗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学生杨瑜琪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