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窑,是中国古代瓷器烧制的著名窑场,以产地在邢州而得名。其烧制的细白瓷被认为“代表了隋唐时期白瓷的最高水平”,胎质细腻坚硬,釉色洁白莹润,造型庄重大方,制作精良巧妙,甚至出产了白如羊脂、薄如蛋壳的透影白瓷。不仅如此,邢瓷还畅销全国、入贡皇室并远售朝鲜、日本、印度、埃及等国家,在唐代享有“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美誉。中国邢窑博物馆馆长、邢台市邢窑研究所所长张志忠认为:“作为白瓷的鼻祖,邢窑是一座矗立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辉煌的里程碑。”
隋代烧制出“透影白瓷”开创先河
发端于北朝,延续至元、明,邢窑发展长达千年。其间兴盛于唐,后复兴于宋。
张志忠表示,北朝时期,邢窑烧制技术尚不成熟,瓷器釉色泛青,是邢窑瓷器由青至白的过渡阶段。至隋代,邢窑生产规模扩大,烧制技艺突飞猛进,不但烧制青瓷、黄釉瓷、白瓷,更成功烧制出透影白瓷。他介绍:“这种瓷胎质坚细、釉色洁白气孔率低、透影性强,毫不逊色于现代细白瓷,其技其效,至今令人啧啧称道。”
1988年在内丘西关北遗址的北侧发掘出土透影细白瓷片等200多片,可辨认的器型有碗、杯、盘、多足砚、盂、器盖等。其胎体有薄厚两种。薄的一种主要为碗、杯,做工极为精细,胎厚仅0.7-1毫米,能达到光照见影的程度。胎厚器物为碗、盘、砚、盂、器盖等,胎质精细洁白,断面有乳脂光泽,类似“猪油白”,对光有透影感,釉面光洁莹润。以灰坑中存物看,都是典型的隋代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