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堆白《泽乡天伦图》 王步作
高温颜色釉《望月》潘寨民作
进入2016年以来,“瓷画”一词频频进入公众的视野,成为今年陶瓷学术理论界最为热门的词汇。透过热词,我们不妨了解一下瓷画的历史和现状。
瓷画的产生及兴起
中国古代的文人们擅长诗词歌赋,精通绘画、音乐、书法,在他们的心中,有一片属于自己心灵的山水。古代的陶瓷工匠们也有属于自己心中的花草与山水,唐代、宋代的北方南方许多窑口的陶瓷器皿上,出现了通景式的绘画形式,如磁州窑、吉州窑瓷器等。到了元、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通景式绘画已成为十分普遍的表现形式。这正是中国瓷画的启蒙和起源。
鸦片战争以后,一批新安派文人画家在景德镇建立了瓷上浅绛彩的陶瓷绘画形式,“瓷画”一词才真正为人们所熟悉。这种以艺术家主体创造意识为主导的艺术形式,把器皿和瓷板作为艺术表现的载体,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的一个新突破。到了民国时期,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一大批艺人和画家,更是将中国传统文人画直接在陶瓷上加以表现,完成了中国陶瓷绘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举。
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探索,中国陶瓷绘画不但建立了自己的艺术语言系统,而且其特殊的表达方式是国画、油画无法取代的。瓷画艺术语言系统的建立,为瓷画的发展迈出了重要步伐。
瓷画的身份之争
瓷画自出现至今,其身份归属问题一直含糊不清。有人主张完全属于绘画,更多的则认为属工艺美术范畴。把陶瓷绘画纳入工艺美术范畴,是沿袭上世纪50年代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美院)一些艺术前辈们的文化判断,他们的认识基础据考证又是源自日本的陶瓷文化。
对这种归属,当代陶瓷界许多专家、教授则不认同。他们认为,中国瓷画在160多年前就已经诞生,比毕加索在20世纪30年代在瓷上绘画早了80年左右。希腊人把制陶技术和器皿上的艺术表现视为重要的审美追求载入史册。中国工匠们的艺术创作,由于既无翔实的史料记载,更无理论构建和支撑,以至于自近代以来,诸如陶瓷绘画等多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仍被文人们纳入工艺美术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中国文人的偏见和歧视,导致只能造就工匠而难以造就艺术家,因而陶瓷绘画长期被排挤在主流艺术之外。这也是一些艺术前辈们在面对一系列新概念时,常常不敢有一个公正、公允、客观的文化判断,甚至丧失了“自我”。
绘画,突出的是画家的主体意识。新安派文人画家们在景德镇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建立了瓷上浅绛彩的陶瓷绘画形式——“瓷画”。这种以艺术家主体创造意识为主导的艺术形式,是陶瓷绘画艺术的一种全新突破。放眼当今瓷画界,陶瓷绘画所形成的艺术综合表现力,无论是语言形式表现的丰富性、色彩表现的多样性,还是各种材料质感的丰富多样性等方面,都是中国陶瓷艺术中极具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在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在继承新安派浅绛彩、“珠山八友”粉彩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创新和突破。因此,我们站在艺术发展史的高度可以断言,为瓷画艺术正名,或将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
瓷画艺术正春色满园
中国不仅是陶瓷文化大国,也是世界陶瓷母国和陶瓷文化输出大国,为世界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中国的陶瓷绘画由于工艺的日趋完善,其艺术的综合表现力不断增强。正因为如此,景德镇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从事陶瓷绘画创作。
目前的瓷画艺术,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釉上绘画艺术,以粉彩、新彩绘画为代表;二是釉下绘画艺术,以青花、釉里红及釉下五彩为代表;三是色釉窑变彩绘画艺术,这种新出现的绘画艺术,以工艺表现上的突飞猛进和丰富多彩,预示着色釉瓷画艺术表现的高峰即将来临。目前,釉下瓷画、釉上瓷画和色釉瓷画的综合表现已经成为现实, 中国瓷画艺术正满园春色。
模仿是艺术学习的起点,创新才是艺术的归宿。新出现的色釉瓷画,有一种更为纯粹的瓷画艺术语言,它的厚重、晶莹剔透、极富肌理变化的窑变效果,以及长时间腐蚀不变的色彩,将把瓷画艺术带进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作高峰。如今,中国的瓷画早已走向世界,并为世界各民族人民所接收,成为世界艺术语言的条件已经成熟。
中国欲重建文化大国,作为陶瓷母国,当务之急是主动占领世界陶瓷艺术的高地,争夺瓷画艺术文化的话语权。确立瓷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使之与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并驾齐驱,走上全新的快速发展之道,应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一种需要或一种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