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烧投柴是一项苦差事,也是一个技术活儿,柴投得好不好,直接影响陶器烧成后的品质。
新鲜出炉的柴烧茶器,自然古拙,很耐看,充满石湾味道。
柴烧,是中国最传统的烧制陶瓷的方式,曾被认为费时、费力、落伍而几乎被淘汰。近年来,人们的审美观念日益重视回归自然状态,柴烧这种古拙质朴、浑然天成的陶器重回人们的视野,成为近年来陶器界的新宠儿。
老艺回归
柴烧陶器悄然流行
几乎每天下午,石湾公仔三街,年轻陶艺师摩亘的店里,都会聚集着不同的朋友,把盏品茗,相谈甚欢。他们中,有陶艺师、供货商、茶人、藏家……吸引他们来的,正是曾被认为费时费力而又落伍的柴烧陶器。
摩亘,西樵人,广州美院设计专业毕业,曾在上海时尚界做设计多年。2006年,被佛山一陶瓷厂以高薪聘为公司的艺术总监,专门负责艺术陶瓷的产品开发及专卖店形象设计。然而,就在大家认为他的事业顺风顺水时,2013年,他却毅然辞职,转行当陶艺师,玩起了柴烧艺术。
“当时我的工作收入还不错,业余就玩起了收藏,藏品当然以石湾陶艺为主,尤其是对龙窑作品情有独钟。”谈起跨界转行,摩亘坦诚是柴烧陶器那润而不亮、复古而不张扬的沉稳古拙吸引了他,让他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方向。
因为热爱,所以投入。随后,他逐渐了解到,柴烧源自中国,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柴窑逐渐被成品率更高的气窑和电窑所取代。上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兴起柴烧陶器;80年代,受国际柴烧创作影响,台湾也开始慢慢找回传统之风。近年来,柴烧陶器已成为国际上的宠儿,在韩国,甚至欧美,反璞归真、粗犷古拙的柴烧陶器,越来越被人们所喜欢。而在国内,景德镇、德化等中国传统陶器产区,柴烧技艺也正在复兴。
凭着自己对时尚的敏锐度,摩亘意识到,在人们追求个性和回归自然的今天,柴烧陶器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但当他真正深入研究后才发现,尽管佛山有着数千年的烧陶历史,但现代意义上的柴烧技艺,在佛山复兴的脚步相对较滞后。
于是,在家研究柴烧书籍,外出交流考察,摸索一年后,他终于按照自己的设计,建了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柴烧窑,窑体1立方米。
烧制几窑后,他便摸索了一些柴烧陶器的技术和窍门,烧制出备受人们喜爱的柴烧陶器。他的工作室里,摆放着各种器形的茶器,各具特色。摩亘说:“同样的泥,因为烧制时的气氛不同,出来的效果也不一样,这正是柴烧的妙趣所在。”
浴火重生与传统柴烧的不同
提起柴烧陶器,不得不说南风古灶。这座建于明正德年间的古老柴窑,已薪火相传500多年,至今仍几乎每个月都会烧一窑陶器,称得上是“陶瓷活化石”。
佛山有薪火相传500多年的古柴窑,摩亘为何还自建柴窑,他的柴窑与南风古灶又有何不同?
“古柴窑只能说是以柴为燃料的窑,与现代意义上的柴烧还是有区别的。”摩亘解释,“当代柴烧更注重的是柴烧艺人对艺术的追求,其着重的是陶土烧熟后的气氛处理。”摩亘打个比方,就好比煮饭,传统柴窑将生米煮成熟饭就行,当代柴烧则更注重的是煮熟饭后的炒饭过程,比如说鳗鱼炒饭。
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杨英才印证了摩亘的这一说法。杨英才曾是南风古灶中日柴烧工作营原创部落的陶艺师,最近几年在南风古灶烧制了不少柴烧陶艺。今年年初,他仿照古代馒头窑,在三水南山建了一个1.2立方米的无烟式柴窑,玩起了自己的柴烧陶艺。
谈起自己建柴窑的初衷,杨英才说:“南风古灶的设计很合理,它是生产型的柴窑,体量大、升温快,便于在短时间内烧制大量陶器,但相对于当代柴烧陶艺,这种大体量的柴窑烧制的陶器就显得有点底气不足。”
杨英才说,柴烧作品是泥与火碰撞的结果,窑内的温度、烧窑时间的长短以及后期窑内气氛的处理,都会影响柴烧陶艺的品质。“传统柴窑由于体量大,对窑内温度及密封性等都很难严格把控。”
此外,当代柴烧陶艺追求的是自然落灰釉的美感。南风古灶长达30多米,往往只有挨近火门的头仓有足够的落灰,再往后,往往温度足以烧熟,但落灰不够,产生不了艺术家想要的艺术效果。杨英才说,“为了追求艺术效果,当代柴烧往往要烧两三天甚至更长时间,一窑故意烧掉3~4吨柴,以产生足够的落灰,形成千变万化的自然落灰之美。”
柴烧之美
回归自然的艺术追求
那么,当代柴烧究竟有何不同,美在何处?我们跟随摩亘来到他的柴窑,实地体验了一把柴烧陶艺的烧制全过程。
七月流火,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即使是在太阳下走一遭,已是酷热难耐。这个时候烧窑,考量的柴烧艺人的毅力和胆量。
温窑前一天,摩亘和几位朋友已将工作室里拉好坯的公仔送到了窑口。7月20日正式温窑。下午2:00,朋友麦先生已等候在窑口,他是带着两个公仔来蹭窑的。开始装窑,两位陶艺师搬搬抬抬比划了半天,终于摆好公仔的位置。剩下的,就是见缝插针地,再摆放一些茶器等小件陶器。“装窑也很讲究,因为火的走势、窑内温度的不同,摆放在哪个位置,怎么摆,都会影响烧制的效果。”摩亘说,“比如说茶壶,茶壶把与茶嘴如果都是放在迎火面,就很容易变形。”
装窑完毕,已近5时,此时点火开始温窑。温窑的过程持续5~6小时,温度控制在100℃左右的低温状态,以将陶土完全烘干。
第二天早上6:00,正式开始烧窑,这就意味着此期间需不眠不休轮班投柴。而且,柴烧过程中,投柴是关键,投柴过多,木柴不充分燃烧,窑内缺氧,温度就会集聚下降,还会产生大量的烟;投柴太少,热力不足,温度也上不去。
由于这一窑以烧公仔为主,对自然落灰釉并没有太多讲究,因此摩亘预设最高将烧至1230℃,烧制一天。5小时后,窑内温度已升至500℃。下午3:00,温度已超过1100℃。然而,冲高温的过程却是艰难的。此时,窑口温度炙烤难耐,每投一次柴都令人发晕,但窑内温度只能升高几摄氏度,直到晚上7时后,窑温才冲破预定温度,达到1246℃。
三天后,烧制好的作品正式出窑。拉开窑门,摩亘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柴烧的成品率往往只有6成。这一炉烧制得比较成功,藏家潘先生预订的两件公仔不仅没有开裂等常见问题,釉色还自然古拙,富于变化,令人百看不厌。其他放进去的茶器,经过火的锤炼,或绿得古朴,或黑得透亮,自然而耐看。
藏家潘太看重了其中几件茶器。她说,因柴火直接在陶坯上留下自然的“火痕”与落灰釉,柴烧陶器色泽温润且变化多端,每一件作品都是不可复制的,这就是柴烧作品的迷人之处,也是它逐渐受到藏家追捧的原因。
传承
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求平衡
如今,摩亘身边不少朋友也跟他一样,玩起了柴烧陶器。其中有曾做日用瓷器销售的人,也有装饰建材行业的老板;有陶艺家,也有爱好艺术的公务员。他们中大部分是将自己的作品放到摩亘的柴窑里烧的,也有的玩着玩着就建了自己的柴窑。
而在摸索中,摩亘也渐渐发现,不同的陶泥、不同的温度、不同的木材,所烧制的作品差别也很大。“我正在尝试一种加入了福建陶泥的泥,它烧出来会呈现出富有金属质感的黑色,颇为时尚。”摩亘希望探索出更多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作品,为他打造当代柴烧生活美学馆做准备。
但另一方面,摩亘又希望作品能够传承传统的石湾味道,力求在传统与现代中寻求平衡。在众多种作品中,他对那种留下红色“火痕”、落有草木灰釉的陶器情有独钟。“这种感觉跟我们小时候家里地面的阶砖颜色是不是很像?”摩亘说,“这就是我追求的石湾味道,一种润而不亮、复古而不张扬的文化味,丰富的色彩又给人以温暖而舒服的感觉,富有历史底蕴。”
在摩亘看来,这种石湾味道,应该是区别于其它地方柴烧陶器的一大特色。而对他自己来说,将更精彩的石湾陶呈现出来,则是他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