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华陶瓷网 [简体版] [繁體版] [网通站]  会员中心  RSS定阅  留言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中华陶瓷网
 网站首页 行业专题 人物专访 陶瓷收藏 电子杂志 陶瓷装饰 经营管理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直通产区 福建德化 景德镇市 佛山潮州 山东淄博 湖南醴陵 河北唐山 本网动态 网站建设
首页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展会  招聘  搜索  文化  商城  名家  技术  图库  百科  营销管理  陶瓷之路
原料
产区德化 广东 江西 山东 湖南 四川 河北 晋江 其它 | 日用陶瓷 工艺陶瓷 建筑陶瓷 原料辅料 卫浴陶瓷 陶瓷机械
 您的位置: 首页>行业资讯>>产区动态>>德化>>|
赏《十二生肖陶瓷印章》白瓷上的中国印章文化

发布:2016-8-20 17:03:43  来源: 中华陶瓷网 [字体: ]

  中国印(篆刻),连同书法、绘画、诗歌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艺术。
  如果以字释意,“印”字的左半部是个“爪”字,即手,右半部是个“节”字,就是符节,也就是凭证,合起来就是手持符节,代表诚信。
  至于中国印产生于何时、何地,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几千年来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从最早富有神奇色彩的传说到近代具有科学精神的理论探讨,渐渐演绎出一个漫长的认知过程。

 

中国印的传说
  关于中国印的起源,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文字记载是在汉代编写的纬书《春秋运斗枢》和《春秋合诚图》。《春秋运斗枢》说:“黄帝时,黄龙负图,中有玺者,文曰‘天王符玺"。”《春秋合诚图》描绘的更是绘声绘色:“尧坐舟中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厚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
  上述两种说法,显然把中国印的起源归之于神灵的创造与赐予了,今天看来当然是十分幼稚和荒谬的,但在我国古代,由于社会和文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人们对于许多问题都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解释,所以这样的说法大家还是笃信不移。
  此外,还有把中国印说成是起源于殷墟甲骨的契书和青铜铸造的铭文,这就比较现实一些。把中国印与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的刻制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是不无道理的,因为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和中国印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从材料的制作、镌刻一直到书法艺术的表现,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可以这样说,没有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就没有中国印。但这仅表明它们之间的联系,却没有阐明作为一种独立形式出现的中国印究竟是怎样产生的。此外,还有诸如中国印起源于“徵识图腾”,起源于“宗教”,起源于“生殖崇拜”和“劳动工具”等诸说,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此问题。


中国印的起源
  考古证明,中国陶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有八千多年历史,而最原始的制陶即模制法,就是在模子里置竹篮条或绳子,接着用泥涂在模子里,待半干后取出,陶坯的表面就留下清晰的篮或绳的印纹。受如此印纹的启示,先民们后来直接在陶拍上刻纹饰。陶拍原先是以拍打方式弥合泥坯裂缝的简单工具,其上雕纹饰之后,就成为我国装饰图案和中国印艺术的渊源,陶经即由此脱胎而出。陶玺应该有两种涵义。其一指玺印的质地为陶,由粘土的混合物经成型、干燥、烧结而成;其二指用以戳压泥陶上文字或徽记的经印。这些文字或徽记往往是器物主人或家族的名称或标记。
  最早的中国印是印玺,是私有制出现以后的产物,印玺的形成与货物、与属于私有财产的奴隶密切相关。《后汉书·祭祀志》指出:“三皇无文,结绳以治,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然犹未有金玉银铜之器也。”“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诈伪”、“奸萌”显然是私有制出现后的诈骗、冒认、偷盗、侵夺等不正当的行为。因此,能在器物上戳压记号,以证明物归谁主的中国印便应运而生。殷商时代的经印就仅仅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到了西周,随着“工商食宫”为特征的商品经济(即工匠和商贾都是贵族的奴仆,他们主要为封建领土贵族的政治或生活需要而从事工商活动。由于商品经济不发展,当时独立经营的手工业和商业极少)的出现,玺印跻身于符节一类行列,才有了凭信的作用。


中国印的种类
  1.战国古玺
  古玺是先秦中国印的通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中国印大多是战国古玺。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仍不能辨识。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物图案。
  2.秦印
  秦印指的是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流行的中国印,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有文字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相想得志”和“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
  3.汉官印
  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尤新莽时代(“新”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中国印艺术登峰造极,因而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
  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只有少数军中急用和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


4.汉私印
  汉私印即为汉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有朱白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带钩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辅助文字,钮制极为多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匠的巧思。两汉私印仍以白文为多,西汉以凿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
  5.将军印
  将军印也是汉官印中的一种。这些中国印往往是在行军中急于临时任命,而在仓促之间以刀在印面上刻凿成的,所又称“急就章”。将军印风格独特,天趣横生,对后的艺术风格有很大影响。汉代的将军用印,普通都不称“印”而叫做“章”,这是军印的一大特点。
  6.汉玉印
  两汉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贵稀少的一类。“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贵卿和士大夫的一种高雅风尚。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严谨、笔势圆转,粗看笔划平方正直,却全无板滞之意。由于玉质坚硬,不易受刀,也就产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谓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又由于玉质的不易腐蚀受损,使传世下印得以比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来面目。


 7.魏晋南北朝印
  魏晋的官私印形式和钮制都沿袭汉代,但铸造上不及汉印精美。传世的给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较多,用刀如刻如凿,书法风格表现为舒放自然,从而成为一个时期篆刻风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国传世的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凿款比较草率,官印未见铸印。
  8.朱白文印
  朱白文相间的印式在汉印中很见巧思,据说起自东汉。它的方式极为多样,朱白文字的位置安排及字数均可灵活变化不受局限。这里例举的数印就可见一斑。朱白的原则大致根据笔划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划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划较少,白文则相反,从而达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谐效果,这类印大多为私印,未见用于官印。
  9.字母印
  子母印又称“玺印”,起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六朝,是大小两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人印腹空,可以合宜地套进一方或二方小印,形成母怀子的形状。也有套进一方两印成一组三方的。在一方中国印的体积中,兼备了几方印的使用价值,古代印匠的工艺水平由此见。


10.六面印
  传世六面印实物较少。这种呈“凸”字形的中国印,上面的印鼻有孔,可以穿带而佩,鼻端作一小印,连同其余五个印面故称六面印。传世六面印的一种典型风格为带边白文,每字为一行,密上疏下,印文竖笔多引长下垂,末端尖细,犹如悬针,所以有"悬针篆"的俗名。这种风格虽然尚有笔意舒展、疏密相映的好处,但很容易流于庸俗,远不及汉印的相茂,故历来篆刻家只偶一为之。
  11.缪篆印
  缪篆印及与它相近的鸟早虫书均是汉印的“美术字”,前者屈曲回绕,后者则在基础上加上了鱼形鸟头等装饰。这种文字最早多见于古代的兵器上或乐器的钟上,有的还依文字的笔划嵌以金丝,很有独特的风格。鸟虫书印只见于私印,以白文为多。
  12.杂形玺
  战国以来的中国印中,杂形玺也是甚为别致的一类。其式样没有定例,大小从数寸至数分不等,变化极为丰富,除了方圆长宽更有凹凸形印、方、圆、三角合印,二圆三圆联珠以及三叶分展状等,朱白都有,不胜枚举。杂形玺因其独特的谐趣与官印的庄严、沉着的要求不同,故只用于私印。


13.图案印
  图画入印自战国到汉魏都有,以汉代为最多。又称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样,简练生动,除了人物、鸟兽、车骑、吉羊和鱼雁等图案外,常见以吉祥的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入印,这类印又称为“四灵印”。
  14.成语印
  成语印自战国开始就有,使用的格言、成语达百余种。如“正行”、“敬事”、“日利”、“日入千万”、“出入大吉”等,成语字数不等,自一、二字始,多达二十字,其用途多为表示吉祥之用。
  15.花押印
  花押印又称“押字”,兴于宋,盛于元,故又称“元押”。元押多为长方,一般上刻楷书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从实用意义上说历代中国印大都有防奸辨伪的作用,作为个人任意书写,变化出来的“押字”(有些已不是一种文字,只作为个人专用记号),自然就更难以摹仿而达到防伪的效果,因而这种押字一直沿用到明清时代。


16.封泥
  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中国印,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封泥的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直到晋以后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后世的篆刻家从这些珍贵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鉴,用以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法的范围。
  17.钮制
  古代的玺印大多有钮,以使在钮上穿孔系绶,系在腰带上,这就是古代的“佩印”方式。自汉代开始,以龟、驼、马等印钮来分别帝王百官。例如高级官史使用龟钮、驼钮、蛇钮则是汉魏晋时授与兄弟民族等官印常见的钮制。历代钮制形式为丰富,其中以坛钮、鼻钮、复斗钮为最常见,现将部分钮制列举于右,以见一斑。
  18.隋唐以来的官印
  官印到了隋唐时代,印面开始加大。随着纸的普遍应用,朱文逐渐替了白文。许多官印印背上开始有年号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并开始运用屈曲的“九叠文”入印(古代的“九”为数的终极,故有此名,并不一定要九叠,可以随笔划的繁简而变化)以便填满印面。唐宋时代开始以隶楷入印,清代官印满文,汉文两体兼用,同刻于一印之中。无明清代各代农民政权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们珍视的革命文物。


19.宋元圆朱文印
  魏晋以来,纸帛逐渐代替竹木简札,到了隋唐,中国印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钤盖于纸帛,到文人画全盛时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写,印工携刻的中国印已诗文书画合为一体,起到了鲜艳的点级作用,为书画所喜爱。在这个阶段,首先是宋末明初的书画家赵孟罘对篆刻艺术人力提倡,由于书法上受李阳冰篆书的影响,印文笔势流畅,圆转流丽,产生了一种风格独特的"圆朱文"的印,为后世的篆刻家所取法。
  20.兄弟民族文字的中国印
  宋以来的兄弟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下,曾依据汉字书法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并把他们的文字仿效汉字篆体用于官印,传也较少,所见的印文有金国(女真)书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书,其中有许多文字尚不认识。
  21.今体字中国印
  在汉字书法中,篆书由于具备很强的装饰性成为中国印艺术的主体至今不衰。但秦汉以后,随着书体的演变篆书已不是其使用的唯一的书体。除了唐宋的隶楷中国印和元代的押字,在魏晋时代就出现了隶楷入印的先例。清以来的篆刻家亦好尝试以今体(隶、楷、行草)入印,其中不乏佳作。由此使我们认识到,中国印艺术的体现并不限于某一书体的使用,关键在于章法、书法、刀法的高度运用能力。

22.收集印、斋馆印、闲章
  中国印发展到了唐宋两代,作为欣赏艺术的一支日益发展。用以收藏、鉴赏、校订的专用印记开始出现。钤之于书画藏品,种类繁多。“斋馆印”是以文人书房、住室的雅称刻制的中国印,如“楼、阁、馆、巢、院、斋、轩、堂”不胜枚举,其实许多有名无实的,只不过是知识分子思想性灵的表现方式罢了。闲章源出古代吉语印,这些以诗文、成语、名言、俗谚入印的作品,进一步使篆刻由以往单纯的镌刻官职,名号的实用艺术,发展成为独立的具有文学含义的欣赏艺术、与诗文书画交相辉映。


中国印的流变
  风格质朴的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是一个诸侯割据、各行其事、战火纷飞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百家争鸣、思想活跃的时代。各种思想、学说自然地会渗透到各种领域,印章也从最初作为手工业与商业在人际间交往的凭证,逐步登上政治的舞台。苏秦佩六国相印游说诸国就是一个例证。
  各行其事,是这个时期的印章的主要特点。从现存的官私印章实物来看,无论书体(各国通行的文字)、材质(金、银、铜、玛瑙、牛角等),还是尺寸、形状,均无特殊定制。其文字之奇诡难辨、章法之参差错落,反映了这个时期的印人不受某些条框的束缚,自由地将自己的审美情趣注入创作之中,使印章呈现出一种自然、率真、质朴的艺术风格。当代著名书画、篆刻家来楚生先生就是从其风格中得到启发,用古玺的章法表现小篆的内容,而开现代篆刻的先河。
  古朴典雅的秦汉时期
  战国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战乱之后,终于被秦始皇的强大武力所吞并,从而奠定了秦王朝的统治地位。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制的统治地位,各种思想、学说受到压制,焚书坑儒及残暴统治加剧了其王朝的灭亡。但文字的规范统一,却为国家的治理和政令的实施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印章,在政治需求的形势下,有了严格的规定。为了体现王权的尊贵,只有皇帝所用的印章称“玺”,以玉制作;臣民使用的印章称“印”,用金、银、铜等制作。入印的文字是秦书八体中的“摹印篆”(秦小篆的一种),印章风格趋于古朴平整。
  秦王朝统治时间不长,十几年后,便被汉朝取代。
  汉朝基本沿袭秦制,但儒家治国思想逐步形成,封建王朝的典章制度更加完善。为了体现统治者的权威及公私间交往的便利,专门创造了一种用于印章的文字:“缪篆”(小篆与汉隶之间的一种字体)。缪篆简便、易识,笔画横平竖直,方中带圆。其特点在印章的章法中极易体现出伸缩挪让、顾盼呼应的艺术效果,迎合了儒家谦和恭让、端庄典雅的中庸哲理。应该说,汉代印章中所蕴含的这种美学思想,奠定了其在中国印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也成为历代文人篆刻家学习的楷模。
  汉代官印分文官印和武官印两种。文官用铸印,武官用凿印(凿印是将预先制作好的印坯由印工用刀直接凿刻而成,为武官急赴前方战场佩带所用),也称急就章。齐白石先生就是从急就章中悟出机理,而成一代大家的。



  印章衰退的唐宋时期
  唐宋是书法、绘画的鼎盛时期,但印章却远不如古朴典雅的两汉时期。尤其到了宋代,七叠篆、九叠篆被官印广泛使用,而且印面硕大(汉印精巧别致,规格在2.5公分左右。唐宋官印在5-10公分左右),印章风格也由汉代的白文印变为边宽厚重的细朱文印。钤于官防文告上的大红印章,彰显出森严威猛的官府气派。从另一方面讲,“九叠文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标记。叠而用九,有指为约数,旨在形容折叠之多的形象,故而取九为数之终的含义。但也有指‘乾元用九",以形容皇权至高无上之意。作为一种伦理纲常的寓示,它反映出明显的封建社会的文化心态。”
  唐宋的民间印章,虽存汉印遗风,但毕竟受社会大文化的影响,气韵已不及前人。左盘右绕的叠文篆,虽不足效仿,却为明清文人刻印提供了某种启示,可谓柳暗花明。
  文人刻印的明清时期
  古玺、汉印,虽美轮美奂,但因作者姓名、身份难以考证,当代学术界一致定为印工。宋末元初,大书画家赵孟钏渥宰∥模蚪鹗粲〔乃蓿杂捎」ね瓿伞U悦项对印学的贡献巨大,尽管他不是一位集写刻于一身的篆刻家。他与最早的印学理论家吴丘衍提倡的以汉印为正宗的审美观在元代文人、士大夫中被普遍地接受,从而奠定了文人刻印以汉印为基础的美学思想。

 

上一页 [1] 下一页
共有  条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推荐产品 更多...
同乐
包邮特价:360
荷叶瓶
特价:499
辉煌腾达
特价:488
幽梦
包邮特价:1299
陆羽品茶
包邮特价:888
凌云骓
特价:488
自在春风
特价:599
欢天
特价:999
竹之语
包邮特价: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邮特价:699
烟雨江南
包邮特价:2999
上善若水
包邮特价:2660
 ·本类最新 更多...

 >> 国际新闻 更多....
 >> 福建德化 更多....
 >> 广东产区 更多....
 >> 江西产区 更多....
 >> 企业新闻 更多....
关于我们  本站新闻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留言
版权所有 (C) 2006-2014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电子邮件:wxchina#qq.com
闽ICP备10020107号-1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