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南海一带的沉船,依遗址位置可分成两种情况:一是位于周边国家的领海之中,这类沉船依各国规定不同,可能由该国学术单位进行较有系统性地打捞,但也有委托外国打捞公司打捞之例;二是位于公海之中的海底沉船,多数外国打捞公司瞄准的正是这类目标。由于中国及东南亚各国水下考古的意识至上世纪80年代后期才高涨,此前这一区域的水下挖掘多由外国打捞公司进行,其中又以有“水下猎宝者”之称的英国人哈彻船长及其团队最为出名。
哈彻号: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订购品
1983年,哈彻船长于南海发现一艘古沉船,上面满载近25万件17世纪的中国瓷器,即为“哈彻号”。沉没于南海的古船,一来可能是承受不住台风等狂风暴雨而覆没;二来则可能是触礁而沉,哈彻号属后者。哈彻号并未在历史文献上留下任何记载,因而只能凭打捞上岸的文物推测其可能沉没时间。首先,船上发现了两件罐盖上属有“癸未”款,又因瓷器多属17世纪风格,因而此“癸未”应指1643年。但“癸未”年款的出现仅解答了一件事情:这艘船不会早于1643年沉没,却无法确切证明1643年是否为船只沉没年代,也不能说明其余瓷器的年代,船上其余文物亦有可能早于或晚于1643年。
学者进一步比对了当时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订单,发现哈彻号所载瓷器多数与1643~1644年间订单记载的瓷器样式雷同,其中更有这两年间才新出现的样式实品。另外,17世纪40年代正好是满清入主中原、政治翻盘之际,荷兰东印度公司最晚能够下订单的时间大致是在1644年,而瓷都景德镇又于1645年受清军控制无法生产瓷器。结合文献所载最后一批订购瓷于1646年起航等时机点,推测哈彻号沉没时代约在1643至1646年间。哈彻号所载瓷器多数为景德镇生产之青花瓷,同时也有青瓷、德化窑(西方人称“中国白”)及彩瓷等,共25万件文物于1984到1985年间四度上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佳士得拍场。
南京号:船上瓷器保存最完整
同样于1983年打捞,南京号的身世就来得明朗许多。南京号出水地点与哈彻号相距不远,出水逾15万件瓷器及125块大小不一的金锭。在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记载中,南京号为该公司所属船只,负责远洋航线,联系远东到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广东等地。据悉南京号失事前的航程应是从广东出发,目标是返回荷兰,出发前经过大检修,但仍在1752年1月3日一个风和日丽、无风无雨的日子触礁沉没,船上共80人死亡,32人生还。
哈彻船长从南京号上打捞出青花、五彩、釉上彩瓷等产品,其中以釉下青花瓷器保留最为完整。南京号所载货物体现了18世纪欧洲人对于中国瓷器的要求——光亮透润、秾纤合度、物美价廉等。南京号所载货物于1986年送上了荷兰阿姆斯特丹佳士得拍场。
的惺号:中国版的泰坦尼克号
1999年,在印度尼西亚Belvidere暗礁附近,哈彻船长又打捞到一艘古沉船,多数人称其为“的惺号”。据悉该船为中国三桅远洋船,长55米、宽10米,最高的船桅达35米,排水量为1000吨,船上配有7门炮。1822年1月中旬,满载约200位船员、1600位乘客及压舱底的无数中国外销瓷的的惺号驶出中国厦门,目的地是巴达维亚,却没想到这趟航程竟是的惺号的最后一段路。经过近一个月的时间,在接近目的地时,船长决定抄近路缩短航程,却在半路撞上暗礁,船只于2月6日沉没。死伤惨重的的惺号仅存近200位幸存者,多数罹难者是中国移民,后来这一沉没事件被喻为“中国版的泰坦尼克号”。哈彻船长于的惺号上打捞出35万件19世纪的中国陶瓷,后于2000年德国Nagel拍场上拍。
哈彻船长所打捞的沉船皆由其团队出版相关图录,图录中也会提供文献来佐证船只身份,这些研究资料多年来受到多数学者的参考、引用,但近年有学者考虑到这批材料的诸多问题,由于船只打捞是由哈彻船长及其团队单独进行,并未经过专业的考古程序,有可能导致文物来源及时代的混乱。陈国栋也以的惺号之例指出,哈彻船长所出版之图录对于船只的描写(名称、吨位、乘客人数等)与其他文献有出入之处,所以在运用这批材料时,更需谨慎。
“一艘沉船十座墓”,沉船通常因装载量大,打捞文物多是以万件起步,数量远远超过陆地上一座古墓。同时海上出水文物能够与陆上文物交叉比对,对于研究各个时代的文物风格更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