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茶气,手执一卷书,品一口茗茶,享受惬意时光。此时,一个厚重质朴的柴烧杯总能彰显出茶人本真的色彩。
午后,和德化柴烧协会副会长、陶宝轩林开阳一场关于陶艺、柴火和茶的漫谈,感受其一份陶艺茶人平和怡然的心态。
柴烧,最原始的烧窑方式
柴烧最早见于明代《天工开物》。《天工开物》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其中在第七卷“陶埏篇”中,记载了无论砖、瓦、瓶、罐、瓮等陶瓷器物,皆用薪柴为燃料。由此可知,“柴烧”作为最传统的烧制方式,历史悠久。
作为一项古老的制陶技术,柴烧却在现代几乎失传。随着时代发展,烧瓷已大部分被电窑、气窑取代。近年来,柴烧这项手艺却被重新审视并传承了下来。柴烧作品不上釉药,体表的色泽完全来自土胎、火候和木灰的交融,落灰的随意飘落形成天然釉色表现,烧制过程中留下火痕的阴阳变化。
器物表面落了灰或在胎体上走了火留下的痕迹,在中国古代社会正统的制瓷标准中于技术允许的情况下都是不被欣赏的,认之为“瑕”。然而,在现代制瓷、烧制技术极为完美的条件下,现代柴烧技法所追求的反而是“瑕之美”,一种与传统审美截然不同的 “烧制观”。
专注柴烧的林开阳匠心匠艺。
手工,最质朴的匠人匠心
“我只是玩陶艺、玩柴烧的。”这是林开阳对自己的评价。
林开阳1982年出生在德化县水口镇,学业完成后在泉州学习了多年雕塑,此后在厦门、台湾、新加坡等多地学习深造。2014年回到德化成立陶宝轩工作室。
他对多年的陶艺钻研评以一个“玩”字,但其实已经“玩”出了水平。2015年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暨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世界瓷都·德化陶瓷(柴烧)艺术交流展,他一组柴烧十八罗汉获得了二等奖。
从选择优质陶土,到手拉坯制作,再到窑火控制,林开阳全都不假他手,独立完成。他展示的柴烧茶杯,每一个茶杯的纹路、色泽不同,每个角度都是一幅画作。林开阳介绍:“进窑一色,出窑万千变化,没有重复,更无法复制。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构成柴烧最大的魅力。”
没有一缕火焰冷热相同,没有一次手拉坯形状一样,所以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结晶,每一个柴烧作品都会带给创作者不同的惊喜。陶土厚重而质朴,柴火奔放而灵动,二者相遇相交,孕育的必定不会是规矩呆板的器物,而是自由随性的精灵。
手工柴烧茶器质朴禅意。
禅意,陶与茶的生活方式
柴烧是火与土的完美融合,人与自然的真情对话,是生活与禅意交汇。柴烧所追求的智慧、自在、率真与逍遥,与茶道崇尚的静心、养神、自然、旷达不谋而合。
林开阳认为两者的淳淳交融,展示的不仅仅是生活的艺术,而且传达着一种生活的静意,蕴含一股祛除心中焦虑、安定浮躁心灵的力量。
而事实上,并不仅如此,美妙的柴烧杯,更有妙用。经由1360°高温烧制的杯子在柴烧的过程中自然形成了天然的远红外线元素,可以改善食物、水、茶、酒等物质的分子排序,达到一种净化的效果。若酒入杯,入口的辛辣感及烧灼感就会变成“温和亲切”的口感;若茶入杯,则茶汤温润,能喝出茶的甘甜而不涩口,达到以茶养茶的好处。这是电窑或瓦斯窑所不能及的。
当柴烧陶与茶成了一种生活方式,那么生活的禅意就逐渐弥漫了。透过茶水,你会看到茶叶慢慢舒展,在杯中游动,很温暖,很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