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初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从海外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中国科学家姚熹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的评选历来严格,在外籍院士遴选时更是会格外增加多位科学家进行独立评审。姚熹成为了我国即茅以升、王淀佐、郑哲敏、宋健和徐匡迪之后获此殊荣的第六位科学家。
面对荣誉姚熹总是淡然初之,但事实上正是这位老人开创了我国材料学科研究的新领域。自人类诞生以来,材料就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现代社会材料则更是充斥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材料使用的历史源远流长,但材料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进行研究却只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方才开始。而电子陶瓷作为材料学科的当中的冷门领域,更是长期以来无人问津。而姚熹却从其中看出了电子陶瓷巨大的发展潜力。
电子陶瓷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无所不在,它的种种奥妙令姚熹如获至宝,但谈起他如何踏入这一领域,却是一个偶然。
1953年,18岁的姚熹被保送进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他放弃了当时最热门的电机专业,主动填报了大家不太了解的电气绝缘与电缆专业。
虽然是一个偶然,虽然不是主流专业。但执着的姚熹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到底。1957年只是研究生一年级的姚熹就承担起了一个科研项目,他奉命研制我国第一台33万千伏的高压陶瓷套管。
虽然只是一个绝缘的陶瓷套管,但对于当时的中国不论是从技术上,还是生产设备上都是一片空白。严峻的形势并没有让姚熹退缩,22岁的他带领着自己的团队一头扎进了只有几间破屋的厂房,便开始了艰苦的探索之路。
没有设备自己制造,没有技术自己摸索,仅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新中国第一台33万千伏的高压陶瓷套管就在姚熹的手中诞生了,并一举检验合格。
破格升为讲师,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年仅24岁的姚熹的肩上,除了承担科研项目,更是加上了新的担子。那就是为新中国创办一个新的专业,培养这方面的科研人才。
当时国内尚未开始对于电子陶瓷的研究,以往的资料里甚至连电瓷二字都从未出现过。而姚熹对于电子陶瓷的了解,也就仅仅只是停留在陶瓷的理解层面上。
仅仅四年的时间,姚熹不仅为我国这一新专业编写出了第一套教材,形成了完整的教学方案,而且还培养出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第一批研究生,为我国日后这一领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眼界开拓的姚熹看到了中国电子陶瓷领域与国外巨大的差距,抱着科技强国的愿望已经44岁的姚熹决定出国深造。
姚熹至今仍保存着当年准备考试的笔记,这上面凝聚着当年读博的每一滴心血。仅仅用了20个月的时间,姚熹就拿到了通常需要四年才能拿到的博士学位。这一记录在美国宾州大学至今无人打破。
自从1953年踏入电子陶瓷这一领域,姚熹带领自己的团队攻克了一个个科研难题,培养出了一批批科研人才。但姚熹仍然不知疲倦,他要带领他的学生为中国乃至国际电子陶瓷的发展,尽自己的每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