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班镇泗滨村是千年制瓷名村,至今,该村还保留有一小片区街弄,见证了陶瓷业的兴盛不衰与瓷村的发展变化。

在原三班公社瓷厂厂部旁,穿过路边的一幢砖混楼房,眼前出现了一排土木结构的老房子,地面上露出光滑清亮的鹅卵石,令人仿佛回到了解放前。这段老房子仅有两三座,却开有近10个的门,分属于不同人家,明显是合墙而筑,具有街巷的特点。沿着“泗滨大圳”往里走,来到一个三叉路口。置身其中,颇有弄巷的感觉。这个片区就是泗滨村的“店口”。
【泗滨村老人 颜复火:当时交通的主要路线在这两条,路口那里第一家是理发店,进来一点是点心店,再进来是卖家用的,再进来有一家打铁的,再进来有一家布店,旁边还有一家点心店;这里有一家瓷器店,再进去有一家豆腐铺,向南这边过去有一家杂货店还有一家豆腐店。】

村中老人们回忆,解放前后,店口的店铺达20多家,面阔大多为2.8米,进深不一,涵盖生产、生活所需的各种物品。因为处于通往南岭窑场和邻村的枢纽要冲,古时店口的人气一直很旺,汇集了南来北往的客商、挑瓷器的挑夫、前往县城的村民以及说“窑话”的赋闲老人。特别是挑夫来往络绎不绝,他们从南岭窑场出发,经永春县介福乡,前往泉州、莆田等沿海地区,每天挑的瓷器多达一两百担。
【泗滨村老人 颜复火:这条路向西北这边过去是通向德化县城和南岭的,过路人多,做吃的店铺比较热闹!】

店口一天当中最热闹的时候要属早上和晚上。由于当地居民多以瓷为业,白天赶着上工,只好利用早晨一些时间,购买必用品。晚上,瓷村人为了消除一天的劳累,三五成群来到店口。有的了解市场行情,谈谈生意买卖;有的研唱南音,谈古论今。简陋的店铺街弄,闹热祥和,充满了瓷村的风韵。夜深了,这些人吃罢点心或喝上几两“米烧”,这才心满意足地回家。如今,店口的这些光景不再,但已深深地埋在老人们的心里,不时回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