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寇富平工作照
才华早现
院校深造作献礼
寇富平,1938年4月出生在福建省德化县盖德镇下寮村。
他自小就才思聪敏,勤奋好学,喜欢绘画和雕塑。在乡间,常见寺庙栩栩如生的佛像,寇富平便能细心观察和揣摩,依样将佛像用泥巴捏塑出来。15岁的时候就能够帮助“土改”宣传队绘画布景。
1956年,寇富平18岁。夏季的一天,他在县城巧遇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首次来德化招生。他很高兴地去报考,现场完成一件绘画作品。结果,报考的70多人中,寇富平的作品得到了最高分,被艺术系录取了。因为他的入学成绩最好,所以一入学直到毕业,他始终担任班长。
不仅如此,勤奋好学的寇富平在学期间的专业成绩始终保持在班级的前列。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景德镇市政府从学校里挑选了十多名专业成绩好、技术能力强的学生,参与集体创作大型瓷壁画《井冈春色》向国庆献礼。寇富平便在参与创作的学生之列,他们前后创作了两个多月,终于顺利完成。1959年国庆节前夕,该壁画运到了北京,陈列在人民大会堂江西厅。
呕心沥血
六年再现建白瓷
国庆十周年献礼创作完成,寇富平顺利从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1959年10月,福建籍的五个同学一起回到福建报到,又因其表现突出,分配在福建省轻工业厅研究所陶瓷研究室当技术员。
不久,福建省政府下达给陶瓷研究室一个光荣的任务:研究恢复德化古名瓷“象牙白”。
千百年来,萌芽于宋元,弛誉于明代的德化白瓷以如脂似玉的品质名扬天下,被推为中国白瓷的代表,有“中国白”的殊誉,称为“象牙白”“猪油白”,可惜的是,这么好的瓷种却在清代中叶之后逐渐失传,所以新中国成立后,省里下达任务要让这一精品瓷种恢复生产。
同事们热情很高,分工协作,全力以赴,开始了长时间的收集古瓷片、寻找矿源、分析对比、试做试烧。
大家边学边试边总结,直到六年之后的1965年,才终于取得较好的效果。烧制出来的瓷器与明代“象牙白”瓷片对比,基本可以相媲美,白中泛黄,温润剔透,这一成果得到了专家和领导的认可,对照当时福建建阳生产的建窑黑瓷,便重新把复制成功的白瓷定名为“建白瓷”,意为福建特有的白瓷。

羊首花瓶
大胆设计
花瓶笔筒获赞誉
1965年,随着福建省轻工厅陶瓷研究所机构的扩编,寇富平随之迁回到德化瓷厂。
他除了参与多种陶瓷技术的试验和研究,还负责全厂陶瓷器型的设计和制作。他设计的荷口花瓶、长安花瓶、刻花咖啡具、古香炉等作品广获赞誉,远销美国、日本、墨西哥等国家。领导又让寇富平先后到北京、上海、南京、西安等地参观学习,并两次到人民大会堂参观、了解人民大会堂用瓷的品种、规格和质量要求,先后为人民大会堂福建厅设计制作了6头建白刻花荷花茶具和雕塑摆设品。
此后,寇富平在新产品的设计和创作上更加胸有成竹。为充分展示“建白瓷”莹润明洁的特点,他选择以花瓶类为主的造型,装饰上则采用吉祥富贵的羊首和牡丹,清雅高尚的芭蕉。这些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意象作为装饰元素,使得创作出来的建白瓷“羊首花瓶”“芭蕉花瓶”“牡丹花瓶”一问世立即引起了震动,广受青睐。
这三种花瓶不但造型设计简洁优美,质感温润如玉,灯光照射下更是莹黄通透,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1965年便被外交部选为国家礼品瓷,一直到1994年,持续生产了近30年。
期间,寇富平还曾为人民大会堂毛主席休息室设计创作了一款建白刻花牡丹笔筒。笔筒瓷色白中闪黄,宛如象牙;瓷质纯洁细腻致密,滑腻若脂,温润似玉。整件作品凝重典雅,透光性极好,在灯光照射下,牡丹刻花栩栩如生,大气雍容。这件笔筒制作出来后,赢得了领导和专家的竞相夸赞,被誉为“主席笔筒”。

玉兰清芬
退而不休
经典建白绽异彩
从1965年到1994年,建白瓷在德化瓷厂投产了近30年,一直很受青睐,成为德化瓷厂的经典作品和品牌产品。
随着生产原料的逐渐枯竭,加上高难度的烧成技术以及企业改制等原因,1994年以后,德化瓷厂逐步停止了建白瓷的生产。这使寇富平感到非常伤心难过,暗自下决心,退休后自己还要继续把建白瓷制作下去。
1998年4月,寇富平退休了,可是他没能走得了。由于其对陶瓷生产技术掌握得全面,领导劝他再留下发挥余热,聘请他当技术顾问。退而不休,这一待又过了13年。
但是,那段时间,寇富平身在德化瓷厂,心却时刻惦记着建白瓷,处处留意适合配制建白瓷的原料,经常向经营瓷土的老板了解情况、不断取样试烧,终于逐渐寻找到了合适的瓷土。
2011年,已经74岁的寇富平辞去了德化瓷厂技术顾问一职,毅然创办工作室,成立华勋经典建白瓷有限公司,更加潜心致力于建白瓷的研究和制作。经过几十炉的试验和改进,终于取得成功,烧成技术也有突破,克服产品容易变形的缺陷,成品合格率成倍提高,产品的品质超越了原先的建白瓷。
2014年6月,在海峡版权(创意)产业精品博览交易会上,寇富平选送的十三件作品全部获奖。其此前较少参加展览和比赛,首次参加便囊括了金、银、铜、优秀所有奖项,得奖率之高前所未有。之后,福建省版权局领导去国外考察时,带去了五件寇富平的作品送给外国朋友,大受欢迎,引起很大轰动。
2016年5月,首届中法文化论坛在北京举办期间,寇富平九件作品被中法艺术之家——艺术8创始人卡罗女士特选展出,得到中外嘉宾交口称赞。
从1965年迁回德化后,至今50多年来,寇富平始终带徒培训,传授技艺。不管是在德化瓷厂,还是在改制后的陶瓷公司,不管是在县劳动部门举办的待业人员讲授班上,还是在自己的工作室,他都把传承当做很重要的事情来做,培养出了几百名新产品开发设计人员。
“我还想继续带几个学徒,在有生之年把建白瓷更好地传承下去,让在远古中诞生的名瓷再一次升华。”79岁高龄的寇富平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说起话来依然铿锵有力,充满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