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从事陶瓷行业的罗青,见证了过去二十多年陶瓷文化从无人问津到如今重新焕发生机的过程。作为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秘书长、陶瓷爱好者和收藏家,罗青总是思考如何让石湾陶瓷发展得更好,自己又能做些什么。
偶然机会与石湾陶艺结缘
1982年,仅17岁的罗青考入湖南大学化工系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在大学求学的四年,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更教会了他知人论世的道理。
1989年底,研究生毕业后罗青并没有按计划继续攻读博士,而是选择南下广东。对喜爱陶瓷的罗青而言,广东作为中国建陶重点产区,与他的职业发展方向一致,“这是我实现梦想的地方。”当时,因工作关系,罗青经常前往欧洲参观学习,看着欧洲各类充满文艺气息的建筑和艺术品,他时常发出感慨:“我们从哪里来,应该到哪里去?我们文化的根源在哪里?”
199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罗青作为当时佛山青年商会的副会长,参加了一次希望小学拍卖会,会上拍出的一件欢喜佛陶艺,让他第一次感受到石湾陶艺的魅力。“看到的瞬间我眼前一亮,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好的东西。”缘分促使他拍下了这件当时来说颇为昂贵的艺术品,并开始关注陶瓷艺术、收藏陶瓷作品。
在关注和收藏的过程中,罗青结识了梅文鼎、何慧娟等多位陶艺大师,同时也有了担忧:“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三杰给意大利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种深远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相比之下,罗青对当时的石湾陶瓷艺术感到十分痛心,“石湾陶艺虽然有着欧洲国家远远不及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但在传承和发展上却被甩在后面。”
延续陶瓷行业的文化火种
作为陶瓷艺术的爱好者,罗青自此一直致力于推广石湾陶艺。在他的公司会客厅内,三面墙壁都摆满了陶瓷艺术品,他也会为每个拜访他公司的客人介绍石湾陶艺的发展和亮点。
在收藏和推广的过程中,罗青发现国内的陶瓷产品在文化创意方面比较弱,虽然培育了很多陶艺大师,但在产业化的道路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年的陶瓷艺术收藏经历,让罗青对陶瓷产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为了促进陶瓷产业在文化上的发展,罗青毅然离开了从事多年的工业陶瓷行业,转而投身文化产业。“石湾陶瓷拥有5000多年的历史,却不能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却有这么多人去欧洲旅游,就是因为他们保留了很多历史文化建筑,他们的相关产业和环保、休闲融合在一起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让罗青明白,石湾陶瓷行业想跟上乃至超过国外,就必须借助民间的力量,加速陶瓷行业的文化创新。由于长期从事陶瓷行业的缘故,他创办了《建材周刊》(现改名为《建材天地》),希望能够借助这份周刊,延续陶瓷行业的文化火种。
《建材周刊》给了罗青一个更大的平台,他积极与佛山市的陶瓷企业巨头探讨陶瓷行业发展的道路。2004年,佛山市政府主导市内六个陶瓷协会(学会)整合成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协会的整合,促进了陶瓷产业集群发展,原本存在的大量村级工业园逐步被公园和绿地取代。环境的改善,也推动了陶瓷产品的创新,2009年,蒙娜丽莎的陶瓷文化艺术馆开馆,整个蒙娜丽莎的品牌价值迅速提升。蒙娜丽莎新型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萧华与罗青谈到,百年企业靠文化。广东东鹏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新明同样认为,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是文化。
近年来,石湾陶艺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向前迈进,但罗青总感觉后继乏力。他认为,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还要多依靠民间力量,需要培育一些民间文化组织机构,“我们不能小看民间的力量,大多时候流传于民间的东西才能够更持久。”今年8月,罗青被选为佛山陶瓷行业协会秘书长,“石湾陶艺的发展,还需要最大限度地发动民间的力量,让更多的人了解、关心、喜爱陶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