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钧瓷1300年的烧制史上,有两次成为官窑的历史。
第一次是北宋徽宗时,亲立“钧窑”为“官窑”,立“钧瓷”为“官瓷”,钧瓷由此而成为宫廷专享瓷器,有二十多年的烧制历史。
第二次是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周总理要求“恢复钧瓷生产”的指示,组建国营禹县钧瓷厂、禹县钧瓷一厂、禹县钧瓷二厂和神垕镇东风瓷厂这“四大瓷厂”。这四大瓷厂所建的窑口被国内外钧瓷收藏界称之为“红色钧官窑”,所烧的钧瓷被称之为“红色钧官瓷”。
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名瓷之首。(钧、汝、官、哥、定)是世界陶瓷家族的璀璨明珠!自古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福”之美誉。
特别是它独有的窑变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对、窑变无色”之说。因此钧瓷不仅是河南享誉世界的名片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原人民对世界陶瓷事业的杰出贡献。
钧瓷产于河南禹州,始于唐,盛于宋,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之传说。
元朝窑火鼎盛时期,当地就有“进入西南山,十里长街现,七十七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天下走,日进斗金钱”的民谚。
但由于钧瓷的烧制技术复杂,还原程度难以控制,在烧制过程中70%的产品会报废掉,自古就有“十窑九不成”之说,而其中的上品则更为罕见。
唐玄宗曾立令“钧不随葬”;宋徽宗时又成为御用珍品,诰封“神钧宝瓷”,每年钦定生产36件,禁止民间收藏。
特别是到了1575年,因避明神宗朱翊钧讳,改钧州为禹州,并勒令停止钧瓷生产,致使钧瓷技艺失传。
目前,明代以前的钧瓷珍品,世界著名的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也寥寥无几。民间几乎见不到一件完整器,钧瓷珍贵可见一斑。
到了清朝光绪年间,卢氏三兄弟不惜倾家荡产,历尽千辛万苦烧出了窑变釉,但由于窑口规模小,产量低,加之朝廷更迭,改元换号,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卢窑被迫熄火停烧。为避战乱,卢氏后人背井离乡,卢钧自此断代。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亲自指示“要恢复钧窑生产”于是,在20世纪50年代,禹县先后创建了禹县国营瓷厂、禹县钧瓷一厂、禹县钧瓷二厂、神垕镇东风瓷厂四大国有瓷厂。这些瓷厂虽然在80年代末期,受市场经济冲击,相继停产倒闭,但是四大瓷厂在这30年的短暂生命中,却创造出了钧瓷烧造历史上辉煌灿烂的业绩。
钧四大瓷厂为钧瓷的研制、复烧、创新、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它们创新烧制的钧瓷新工艺作品,以其造型美观、一次烧成、釉色靓丽、质感如玉的艺术风格而独树一帜,先后20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100多次在国内外工艺美术大赛中获奖,产品出口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今,又30年过去了,收藏界早已把四大瓷厂定为“红色钧官窑”,这一时期的产品定为“红色钧官瓷”,特别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外收藏家十年前就已开始收藏这一时期的钧瓷产品。
据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四大瓷厂作品存世量不足三万件,并且每年大幅度地在民间损坏消失,因此,如果不及时抢救保护这些钧瓷精品。数十年后,后人想看一眼共和国钧官窑瓷器也会像我们现在看宋钧一样难。
特别是在钧器工艺传承上,四大瓷厂创烧的钧瓷新工艺的许多釉方失传,以前所说的“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现在是南山没有煤,西山没有釉,东山瓷土已没有造成原料枯竭,致使这些钧瓷精品无法复制,成为钧瓷千年发展史上的断代产品。
红色官钧窑新工艺虎头瓶、荷口观音瓶入选全日制中学生美术教材八年级上册(P48中原名瓷),这是钧瓷文化艺术作为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下一代传承钧瓷文化艺术的重大事件,也是钧瓷文化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特别是在新中国建立后的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以后,对钧瓷创新工艺的一种认可和肯定,是共和国盛世之年钧瓷继往开来的重大事件。
红色钧官窑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国家投资、政府经营、集体创作、计划生产的公有制陶瓷企业,以禹县国营瓷厂、禹县钧瓷一厂、禹县钧瓷二厂、神垕镇东风陶瓷厂等“四大名窑”为代表的红色钧官窑,秉承传统,推陈创新,以烧制钧瓷为主,被人们统称为红色钧官窑,也叫共和国官窑。
红色钧官窑的意义不仅在于构建起了保护钧瓷新工艺作品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它奠定了保护这批钧瓷新工艺作品的基础,从而促使人们对钧瓷新工艺作品重新定位,刮目相看。
近几年,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全球制造业、商业、金融投资等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萧条,各行各业均感到钱难挣,许多人买股票被套、炒房卖不掉、企业破产、商店歇业、最近就连多年生意火爆的高档宾馆饭店也出现了罕见的“门前冷落车马稀”。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收藏品市场却一枝独秀,异常火爆。
钧瓷新工艺由多次还原焰烧成改为一次氧化烧成,稳定了钧瓷成色及成品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由传统圆窑改为推板窑生产,加大了钧瓷的生产量;由传统黑胎改为白胎,釉中加入固体还原剂加强了胎色的亮度,提高了钧瓷釉面的艳丽程度,产生薄而娇艳的美丽效果,使钧釉更适合于表现其它的实用器皿,拓宽了钧瓷的烧成和造型空间。
这些革新在钧瓷的发展史上真正是史无前例的,极大的推动了钧瓷产业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全新的启示,直到今天也深深的影响着钧瓷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