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咱厝人,说说咱们身边人的事,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宏益陶瓷研究所配方技术员张祥州的故事。张祥州是一位坚守在基层岗位二十几年的“工匠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为我县陶瓷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90年代,19岁的张祥州便进入德化瓷厂配方组,跟随父亲学习,开始了他的配方之路,在父亲教导下他掌握了精湛的配方技艺,二十几年过去了,如今张祥州依然孜孜不倦地坚守在陶瓷配方基层岗位上。在宏益陶瓷研究所,记者看到,张祥州正在认真地进行瓷土配比实验,整个实验室堆满了许许多多实验品,俨然像个制瓷小工厂。

【记者 林雅萍:我手上这个中国白茶壶的瓷土,就是在这样一间小小的工作室里面完成的,先是从旁边选出瓷土的原材料 ,然后再经过比例调配,之后制模、烧制,地上这边放着许许多多的失败品,正是因为有了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坚持,才有如此让人如此赏心悦目的瓷土,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正是瓷都匠人的真实写照。】
张祥州告诉记者,好的原材料是瓷土配比成功的关键,近几年生产原料已经逐渐枯竭,他一般只能从江西、广西、贵州等地调配。他还经常去全国各地原材料厂矿取样,只要一有好材料,张祥州如获至宝,废寝忘食,更加执着于实验中。经过实验和改进,找到了合适的配方,研究出高品质的“象牙白”配方,并为多家陶瓷企业研制出了高档瓷土新品种配方,目前我县已有七、八家的陶瓷企业还专门聘请他做瓷土配方。

【同期声 陶瓷配方技术人员张祥州:这次我调试出一个10号土,我现在觉得它最满意的,它的润度和透光度各方面都满足到我的要求,我感觉一个非常好的瓷土、瓷种,有创造一个新的瓷种,这个土我试了很久很久,几十次出来,不断的找出最好的,对比一下最好的给它挑出来,后面就找出配出了瓷质出来。】
张祥州还告诉记者,瓷器越大烧成就越难,要考虑到瓷土的承受度、润度和白度,配比出来的瓷土烧成瓷器后,主要是看瓷器的成色,根据瓷器的质感、色泽和承受点,再不断去调试和试验。
【同期声 瓷土配方技术人员张祥州:我在想德化瓷器做到极致的话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然后就一直在实验,这个瓷土它有多边性,现在原材料一直在匮乏,现在基本从外地调过来,然后去甄别,好的瓷土要挑选出来,差的要踢出去,我们德化白就是以白度为主,现在给它加一个润的元素进去,现在我感觉是比较难的。】

二十年磨一剑,张祥州一心钻研瓷土配方,对于今后,他表示自己会一直坚守在探索和创新的道路上,把配比做到极致,直至找到最好的瓷土,研制出更多更好的瓷土与釉水配方。
【同期声 瓷土配方技术人员 张祥州:在未来我想做出来更好更漂亮通透的瓷质出来,现在不断的实验。我老爸以前他做配方,他一直没有做到一个顶峰,我一直想把他的心愿给他完成,我现在一直在试,争取早点把他完成了他的心愿,做一个最好的瓷器出来,最好的瓷土从我手中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