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下绿彩镂空竹叶纹筒瓶清
高30.5cm
底款:宣统二年湖南瓷业学堂学生罗正五制
据记载,素有“瓷城”和“瓷都”之称的中国醴陵,远在东汉时期就有大规模的陶器作坊。清雍正七年(1729年),广东兴宁移民廖仲威在醴陵沩山开设瓷均,以手工拉胚,松柴为燃料,龙窑烧制。产品以碗、碟等粗拙土瓷为主,此为醴陵制瓷之始。五彩瓷器自明代创烧以来,一直以釉上或加上釉下青花彩的传统形式烧造。
到了清代康、雍、乾三朝时,虽有五彩加金、加蓝和粉彩等工艺,但均没有突破以釉上彩为主的局面。清光绪三十年,政府官员熊希龄先生向清政府申请拨专款,在清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拨银十八万两。熊希龄先生与文化人文俊铎先生,在醴陵实地考察后,提出“立学堂、设公司、择地、均利”四项办法,创办“湖南官立瓷业学堂”,熊希龄任瓷业学堂校长,文俊铎任学堂监督,主持瓷业学堂日常工作,并兼教授历史、国文华博,常先任教务长兼中理化教员,沈明熙任庶华物务长兼算术教员。
几年后,学校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之后筹建了“湖南瓷业公司”。他们引进人才与先进设备,改进制瓷工艺和烧造技术,创烧出了醴陵釉下五彩瓷器。由于这种釉下五彩工艺的创烧,让绘画彩料经高温烧制后藏于釉下,使烧成后的瓷器不易磨损,无毒,在当时成为清朝皇室指定的专用瓷具。
清末,由于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使得湖南瓷业公司创造出釉下五彩瓷的特殊的釉和青染料从此消失,加上烧制成品难度大,所以,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传世作品罕见,因此半个多世纪以来没有引起世人的足够重视。
新中国成立以后,醴陵釉下五彩瓷被指定为人民大会堂专用瓷、外宾礼瓷等;2008年北京奥运会专用瓷;2010年上海世博会专用瓷。
国瓷瑰宝-中国清代釉下五彩瓷珍藏展
主办:北京东方保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展览时间:2016年11月12日-12月底
展览地点:时间博物馆B2极远厅
北京市东城区鼓楼东大街298号
(免费对公众开放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