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92年进入恒力泰,从基层做起,到现在整整20年,这20年也是恒力泰发展史上的关键时期。我与企业一同进退,也经历了它的沉浮起落。”面对记者,杨学先回溯起恒力泰的往昔岁月,颇多感慨。如今,他已是佛山市恒力泰机械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他所在的这家公司,是国内陶瓷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目前已占据国内陶瓷压砖机市场50%以上份额,2011年纳税额超过5000万元。而在杨学先刚刚进入恒力泰时,国内的陶瓷压机市场几乎被国外品牌垄断。改变绝非区区几个数字般轻描淡写。技术的沉淀、定位的清晰、市场的开拓、体制的优化、力量的整合,这些让企业在波谲云诡的经济变局中,一步步由弱到强,一点点脱颖而出。
自主研发国内首台自动压砖机
佛山恒力泰机械有限公司,它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它的前身——国营石湾陶瓷机械总厂,在社会主义公有化改造时期,由石湾手工业联社下属的几家个体五金店及一个船钉组整合组建而成。
而在其后的整整三十年中,这家企业一直致力于生产各类陶瓷机械。但这些陶瓷机械大都停留在低技术含量、低自动化的层面。
直到1989年,恒力泰(当时的佛陶集团陶瓷机械制造总厂)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600吨级的液压自动压砖机,一举填补了国家在这一领域的产业空白。
1983年,佛山市耐酸陶瓷厂从意大利引进第一条全自动陶瓷墙地砖生产线,标志着中国建筑陶瓷进入了迅猛发展时代。但尴尬之处在于,彼时国内陶机装备的技术水平尚不能与国外品牌一较短长。而作为陶瓷生产关键设备之一的压砖机,国内厂家与国外品牌更是无法与之抗衡。
而当时的恒力泰管理层也正是从这种差距中看到了市场前景,才做出了投入自动压砖机研发的决策。“在技术的原始积累时期,对国外先进压机当然会有一些学习和借鉴,至于请国外工程师、与国外厂商联合,那是绝对没有的。因而主要还是依靠自身的技术沉淀、自己的研发团队。”杨学先说。
“那时公司上下硬是靠着一股干劲,把这个技术难关给攻下来了。”杨学先不由感慨。事实上,在恒力泰的液压自动压砖机面世以前,国内厂家只能生产手动的压砖机。“这种压机运行精准度不佳、产品品质没保证,效率偏低,现在的一台自动压机可以抵原先十几台手动的。”杨学先介绍,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国外机器无法进入国内市场,手动压机还可以勉强维持。但随着国内市场渐渐打开,国外进口压机得以进入,国产手动压机相形见绌,在市场竞争中节节败退。
“虽然当时我们研发的600吨级自动压机在技术水平上还难以企及国外品牌,但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这仍然可谓是一次飞跃。”杨学先说。而恒力泰YP系列自动压砖机的问世,也拉开了自动压机国产化的序幕。
确立压机主业无惧高额投入
■蓄力
技术的突破并不意味着市场的打开,尤其是当这种技术上的突破是相对过去而言的。而当这种比较由纵向转为横向时,呈现的又会是另一番景象。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虽然恒力泰已经攻破了液压自动压机的难题,但那时的国内市场,早已被国外进口品牌占据。而当时恒力泰的压机产品,在技术性能上还难以和国外品牌抗衡。
外来品牌在国内市场呼风唤雨,而国产品牌当时却处于市场的边缘地位,在夹缝中求生存,这就是上世纪90年代国内压机市场的格局。“1996年之前,我们的压机业务其实一直是亏损的。因为生产成本高、维修服务成本高、产量也小。”杨学先告诉记者。据他透露,到1996年时,恒力泰一年的压机产量也只在30台左右。“还不能保证卖得出去,因为当时技术上确实与进口产品有差距。”
而杨学先所说的差距,集中地体现在压机的稳定性上。“因为压机都是24小时不间断、高负荷运转的,不能开开停停,一停我们的客户损失就很大。所以它的稳定性是最重要的。”在其他的一些技术参数上,差距同样存在。“比如压制出产品的尺寸和规格、平整度,以及机器运转的精确度、速率。”
在这样的情形下,恒力泰是依靠压机以外的其他业务来支撑企业的。“球磨机、窑炉、喷雾塔,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相对低一些,但当时却是我们的利润来源。”杨学先说。
在获得盈利之前,自动液压压砖机的研发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投入,但惨淡的市场销售情况却让它成为当时恒力泰的一大负担。是继续投入还是把项目拿下,成为了摆在当时企业决策者面前的一道难题。继续投入,有可能是没有回报的黑洞;而把项目拿下,企业还可以依靠其他业务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