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然,更令之痴迷、赞叹的是:千百年来,薪火传承的陶瓷业。
在《传奇黄永玉》中,作者李辉这样写道,“德化瓷器远近有名,即便在抗战期间,德化瓷器的生产没有萧条,并且配合抗战,曾出品过一些抗战题材的作品。当黄永玉抵达时,那里大小瓷器作坊依然随处可见。”
可不是?
德化历史上宋元至今以瓷器著名世界,街上很少瓷器店。道理容易明白,生意做大做远,哪个还在乎门口卖个盆盘碗碟?
短短两句话,高度评价了德化“宋元至今以瓷器著名世界”,而且做的都是“又大又远”的生意……

民国·德化佛祖立像
这还是黄老先生初至德化,对德化瓷感性的认识。随着对德化陶瓷了解的慢慢深入,即便是对程田寺旁那条满是作坊和瓷器的小斜街,一而再的赞叹之情溢于文中,令人神往:……再往前右首的斜坡就是前头文章说过的,玲珑大观音、福禄寿三星和关云长诸菩萨制作和展览的要地了。
全世界这么著名的大雕瓷作品就出在这么一条小斜街上,真是让人很难相信。
不信也要信。
在伦敦、纽约、彼得堡、三藩市、悉尼、柏林的展览会、博物馆、皇宫看到过这些珍品的人,不一定有福气能见到德化伟大的民间艺术家们——长胡子、短胡子、青年和一些漂亮健壮的妇女的艺术活动;他们都是人,不是神。唐、宋、元、明、清……多少代人活生生的一天又一天的日子。
好一个“不信也要信。”语气不容置疑,一语中地道出了德化瓷在国际瓷坛上的地位——全世界这么著名的大雕瓷作品,而且是出自伟大的民间艺术家们之手。
接着又是简洁明了的一句,点出了德化瓷独有的地位——新闻报道打捞深海沉船,最让收藏家、考古家流口水的莫如德化瓷器。
此外,对德化瓷赞不绝口的黄老先生不时借张序子之口给予满满的点赞——
序子一点也不喜欢俗子们赞美德化瓷的譬喻:
“玉一样的莹澈!”
“象牙似的洁白!”
德化瓷就是德化瓷,各有各的仪态。“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谁都比不上谁。德化瓷的白,像幽梦一样缠绵。

民国·德化立龙观音像
说起德化瓷,黄老先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各有各的仪态”,“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其实,再美再多的的词语也表达不尽德化瓷的的美,尤其是“德化瓷的白,像幽梦一样缠绵。”众所周知,德化白瓷是用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瓷土制成,瓷土处理极为精细,瓷土内氧化钾含量高达6%,再加上瓷土中含铁、钛等杂质较低,烧成后玻璃相较多,因而瓷胎滑润致密,洁净细白,透光度特别好。加之釉水中氧化铁含量极低,而氧化钾含量特高的缘故,德化白瓷妙就妙在它的白——不是冷艳的白,而是白中带着暖,带着黄,它的釉色格外纯净,晶莹光亮,如凝脂,似冻玉,晶莹剔透,洁净而又高雅,雍容而又高贵,令人爱不释手,回味无穷。
这还只是德化白瓷本身的釉色而已,更令之着迷的是,德化独树一帜的瓷塑艺术。德化瓷塑艺术继承和发展了“传神写意”的传统技法,运用捏、雕、镂、刻相结合的技法,塑造出许许多多形神兼备的瓷塑艺术品,蕴含着美好、健康的意境,给人以美的感受,达到了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整体塑造与细部刻画的完美结合,展现出前所末有的瓷雕艺术境界。你看:巴掌大到真人大的佛祖、观音、达摩、骑马不骑马的关云长、喝酒和不喝酒的李太白、苏东坡……会动的马嚼口链子,美女的玲珑耳环……
……
就那么简洁坦然,不吹不擂,不带鼓舞地让你慢慢自由欣赏。

民国·德化骑马关公像
在“慢慢自由欣赏”的叙述中,勾起无数翩翩的联想。如会动的马嚼口链子,指的是民国期间,瓷塑艺术师许友义首创的《木兰从军》,以小瓷环逐环连接制成链条作为马缰绳,环环相扣,随震动而动,设计工巧,制作精细……正是像这样代代相传的瓷塑艺术,造型逼真、格调高雅,具有独特和永恒的艺术魅力,被视为“世上独一无二的珍品”,“天下共宝之”,赢得了“白瓷声价通江海”的美誉。
黄永玉因此而喜欢上了陶瓷,用他自己的话说,“对那位老先生讲的瓷器行当发生了特大兴趣。一点都不烦,不厌。”并和一帮朋友留在德化,跟着廖季德想把“正经事情搞出个眉目来”。在他的眼中,什么“手拉坯转盘”呀,怎么“烧窑”呀,怎么“舂碓”呀,怎么“灌浆成型”呀,怎么“彩绘”呀(这些相关内容,后面将连载详加介绍),牢牢地吸引住了黄永玉。甚至在他回到北京后依然设窑烧瓷,在《饱历沧桑心灵常青》中他写到——“我在北京的家设窑,自己烧,但烧出来没有德化瓷质那么好,要是能讲究的话我怎样也要讲究的。瓷器所讲究的是瓷质、釉、火,德化瓷是用柴火来烧,但我只能用液化气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