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时期的木兰从军塑像(苏勤明)

马嚼口链子(特写)
民国时期,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思想广为传播,为德化陶瓷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德化陶瓷有着新的发展,一改清代青花瓷盛行天下的局面,白瓷产品增多,釉上彩装饰手法有所创新,出现了新粉彩、墨彩,还出现了金彩、黑花、电光、贴花等工艺,甚至采用电光水涂抹白瓷表面入炉烤成红、蓝、赤、紫等釉上变色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除了彩瓷艺术,在传统瓷塑技艺的延续传承方面,也是可圈可点。民国时期德化瓷艺大家们继承传统,锐意创新,创作出了诸如玲珑大观音、福禄寿三星和关云长等各种神仙佛像,太白醉酒、东坡泛舟等历史人物,以及梅花杯、香炉、花瓶等浮雕实用艺术品,获得了国际瓷艺界很高的评价。
苏学金(1869-1919),名光铨,号蕴玉,自小从父学艺,尤嗜瓷雕,对先辈各流派瓷雕艺术风格与工艺技法广采博取,潜心钻研,颇有何朝宗大师之艺术技巧与优秀传统精华。他一生以瓷塑为业,于德化县程田寺格瓷业街营建店房作坊,以“蕴玉”为号,沿袭经营至今。
许友义(1887-1940),讳进勇,号云麟,也是民国时期德化窑驰誉中外的雕塑名家,从小尽得家传技艺,后又师从苏学金,经过潜心钻研,融泥塑、木雕、瓷塑技法于一炉,创造出活动瓷链、捏塑珠串等新技法,并形成造型匀称、装饰华丽、雕工精细、形象生动的艺术风格。后于德化县程田寺格瓷业街建店铺,商号“裕源”。他的作品,当时有“一箱瓷雕一箱白银”的评价。
苏勤明(1910-1969),名其读,又名金读,十岁时养父苏学金亡故,被托养于许友义家,十四岁完成了高小学业,师从许友义学艺。勤明聪慧好学,深得苏、许两家真传;艺成后,遵友义命返苏家重振“蕴玉”艺业。其作品兼苏、许之长,成为一代新秀。民国期间,创作有坐莲、坐狮等各式观音与如来、弥勒等佛像,麻姑晋酒、王母舟、八仙舟等神话故事,以及木兰从军、苏武牧羊、班超投笔、王佐断臂等等历史典故……产品行销国内外,艺誉推友义后之首。1936年10月,其作品“关云长”大瓷雕参加在福州举行的福建省古今陶瓷珍品展览品评会获得优等奖。
黄永玉先生在德化程田寺古街所见到的,诸如巴掌大到真人大的佛祖、观音、达摩、骑马不骑马的关云长、喝酒和不喝酒的李太白、苏东坡……会动的马嚼口链子,美女的玲珑耳环……正是那个时期苏勤明等瓷艺家所创作的德化瓷塑艺术。这些精美的瓷塑作品,在黄老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历经七十余年,仍如数家珍,一一娓娓道来。
民国时期,德化瓷塑艺术在继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题材更为广泛,产品不断创新,工艺精益求精,创作出了诸如活动瓷等特艺瓷品。值得一提的是,会动的马嚼口链子,指的就是民国期间由瓷艺师许友义首创的能动的马缰绳——以小瓷环逐环连接制成链条,环环相扣,随震动而动,设计工巧,制作精细,令人叹为观止。此外,许友义创作的瓷雕龙舟,以龙为舟身,浮游于浪花飞溅的急流上,舟上设廓楼,桅上飘旗帜,楼内人物临窗远眺,舟身上的龙鳞、桅上的链条、廓楼的门窗,同样能在移动中活动。七层、九层宝塔,窗栏壁雕精细别透,八角飞檐风格古雅,翘角挂铃铃链细如丝线、环环能动。其雕工之精巧,烧制之难度,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诚如徐先生《瓷史》所言:“古装之雕塑,仍以许友义为最高手,时并塑五尺之关公、达摩与各式之木兰从军,间以木兰骑骆驼一尊,为伟大之工程,世所称贵。余如独木舟之八仙过海,亦新意创,其如动舌之俄道佛,为陈太试验之成品,为人所誉……经英美考察专家之评话‘德化瓷器已至国际化之地位’,省内外各视察专员之评话‘德化磁器在抗战中已突飞猛进而超越战前了’,此皆可以事实证明之,予以时代乃为艺术昌盛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