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拱窑师在检修龙窑。
拱窑师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他们是陶瓷窑炉的建造师,窑炉的质量直接关系产品的质量、产量和能量消耗的高低等,而这项龙窑建造技术也濒临失传。
在三班镇蔡径村的月记窑,从这条近400年薪火没间断过的龙窑里找寻最原始的工艺。近期,拱窑工匠颜瑞柔、颜炯伟父子正在对月记窑、记号窑窑体进行检修。
“你们只知道月记窑,其实旁边还有一条记号窑,建起来也有六十多年了,以前三四年就要一次大整修,现在这条窑基本上没烧了。”71岁的拱窑工匠颜瑞柔对笔者说,龙窑烧制最高温度可达1300多摄氏度,热胀冷缩和高温熔融等因素,会让龙窑变形甚至坍塌,使用一段时间后都得大修,由于现在的企业都改用电窑或汽窑,柴烧的月记窑使用率相对不高,一年也就10多次。
颜瑞柔的祖父颜地林和父亲颜清着都是知名的陶瓷窑炉建筑师,颜瑞柔25岁开始跟父亲学习祖传建窑技艺,已有40多年。窑炉建造不仅工艺复杂,还涉及建筑、美术等多项专业知识,每一步都马虎不得,若技术不过关,就会造成坍塌,危及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几十年来,颜瑞柔所造的龙窑,从未发生意外。
从上世纪80年代初,龙窑就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作为传统德化窑的印迹,龙窑却不应就此消失。
“现在一年只有做二十几天,觉得这手艺是我父辈传下来的,得传承下去,不能让它失传,就让我儿子也来学这项技术。”颜瑞柔说。
作为第四代唯一传人,颜炯伟坦言,自己现在经营一家瓷厂,有窑需要维修的时候就会跟他父亲去,等自己孩子长大了,也会叫他继续传承这门手艺,把拱窑技艺一直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