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5月11日讯 (记者 马文文) 5月18日,由故宫博物院、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山东博物馆主办的“御窑·皇家——明代官窑瓷器展”将在山东博物馆拉开序幕。展览选取了200余件明代官窑瓷器,届时,省博物馆将为人们提供一个全面了解明代官窑烧造瓷器品种和欣赏标准器的机会。
展出的明代官窑瓷器将让人们近距离感受到瓷器之美,而明代的官窑瓷器大都是产自“瓷都”景德镇的。“一门手艺养活一座城。”江西景德镇因瓷而生,因瓷而名,千百年来,这里汇各地技艺之精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手工制瓷工艺。一座城与一门传统的手艺在漫长的时间岁月中一点点发酵……近日,记者来到景德镇,实地探访了一位手工制瓷手艺人,了解这座城和这位手艺人的故事。

手工制瓷手艺人余详
“90后”爱上“老手艺”
在这座城市,花瓶、路灯,甚至是公园的垃圾桶都是用陶瓷制成的,行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能感受到最真切的“瓷都”本色。
走进一家制瓷工坊,依次经过拉坯、印坯、荡釉工作区,记者见到了正在认真作业的余详,三年前他开始跟着制瓷师傅学习手艺,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名专业的制瓷工。
余详是土生土长的景德镇人,自小生长在瓷都的他,与陶瓷结下了不解之缘。第一次观看老师傅制作陶瓷,余详便迷上了制瓷,喜欢自由创作的他大学毕业之后就留在家乡开始学拜师学手艺。制瓷工不同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他们通常没有固定的上班时间,也不会长期待在固定的制作工坊。用余详的话来说,在景德镇,不论男女老幼,只要有一双勤劳的双手,都可以靠这门手艺吃饭。
早在2006年,国家文化部向社会公示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中,景德镇市申报的手工制瓷工艺和传统瓷业营造技艺两个项目就位列其中。“机械化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掌握传统手工艺的人越来越少了,我不想让这门手艺渐渐成为记忆,我希望更多人了解手工制瓷的工艺,感受它背后的文化。”余祥说。
爱上制瓷,专注一门手艺
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专业化程度较强,行业分工极其细致,最主要的工艺包括拉坯、利坯、画坯、施釉和烧窑等。由于分工不同,制瓷工必须各自掌握一种专门技艺,并以此为终身职业。
余详专注利坯,利坯也称“修坯”或“旋坯”,为了使坯体厚度适当,器物表面光洁、形体连贯、规整一致,这是最后确定器物形状的关键环节。只见余详边熟练转动着车盘,用刀旋削着手中的坯体,一个看似花瓶一样的坯体已经初具形状。余祥说:“我很享受这种安静创作的过程。”
“内外修坯是景德镇制瓷独有的手艺,其他窑系都没有。”余详告诉记者,利坯工不仅需要熟悉泥料性能,而且要熟练掌握各部分留泥的厚薄程度,以及烧成时各部位的收缩比。因为同一器物的不同部位,坯体厚度各不相同,而不同部位高温烧成时的收缩率和受力情况不一致,因而利坯时应控制不同部位的泥坯厚度,以防止其烧造时变形。
不一会功夫,余详的额头已经渗出了细密的汗珠。看似简单的一道工序,操作起来着实没那么容易。每一位制瓷工不仅需要精湛得技艺,还需要心手相连,持有一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匠心”。
留住手艺,留住都之魂瓷
时至今日,景德镇制瓷工艺的传承普遍采用的依旧是传统的师徒制模式,尽管这种传承模式最简单也最有效,但在当下后备人才不足的现实背景下,不少年轻人对耗时靡烦,却收入微薄的老手艺提不起兴趣。很多年轻人宁可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坐在案前琢磨工艺,老手艺亟待吸引更多新力量。
景德镇人世世代代以手艺为荣,千年守望、生生不息。余详认为:“手工制瓷老艺人们用他们毕生的心血与坚守在延续着传统制瓷的技艺,作为年轻人的我们更应去继承和发扬好这门工艺,留住家乡之‘魂’,这样老手艺才有可能在不断传承中越来越厚重、越来越丰富。”
如果想要更全面了解一件瓷器中蕴含的美和智慧,近距离感受瓷器的魅力与奢华,可以5月18日到山东博物馆“御窑·皇家——明代官窑瓷器展”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