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片 本报记者 师文静
历史学者阎崇年说,要想理解中国,不能不懂瓷器。而探寻明代御窑瓷器的历史与文化渊源,首推瓷都景德镇。在这里有大规模官窑遗址,诉说着传世宫廷瓷器的前生与今世;有代代薪火相传的能工巧匠,保护着窑火的生生不息;得天独厚的造瓷原料高岭土、昌江水使得这里千百年来水土宜陶……明代皇家瓷器的根,在这里。
在散落于景德镇各个角落大大小小的手工瓷器作坊里,工人们仍在沿用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工艺造瓷,既凝聚了传统造瓷业的精华,又不失现代化创新,远销海内外,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在一家汇集了百余手工制瓷人的作坊里,一片忙碌的场景:揉泥的工人反复揉捏陶泥,以便让气泡跑出来;揉好的泥,递给拉坯工匠,由他拉成造型美妙的梅瓶……一件件瓷器,在严格遵循古法72道制瓷工序中,经过工匠的反复打磨与雕琢渐展容颜。
入行30多年的利坯工匠聂全根小学没读完就跟着师傅专学利坯,学了多年才出徒,如今他在景德镇不少瓷厂坐镇利坯,还带了不少徒弟。聂全根说,一件瓷碗的手工成型,历经揉泥、利坯、捺外水、画内青花、荡内釉、捺外水、画外青花、写底款、待烧等繁复的工序,然后进入烧制环节。“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哪个环节有疏漏,都会造成瑕疵。”其实,景德镇的传统陶瓷行业有掘瓷土业、匣钵业、烧窑业、制瓷业等八大业36行,且行行需要工匠。一件手工瓷器的生产,需要36行造瓷工匠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