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曼亚手绘的窑炉草图
在黄永玉眼中,徐曼亚先生“心里有画不完的构图”,“天分特别高。一肚子理想,好像半空中掉下一个寡妇,落在德化这块地方。好孤单寂寞!书法一流。……”
张序子(黄永玉)初到徐先生厝中,徐先生便带他到后院溜溜,“我后院你没去过,有座烧‘釉上彩’的‘小座窑’,以前还存了一些白瓷器堆在那里,茶具、大小盘子,你可以拿来画这些东西。颜料和‘乳香’都是现成。一窑顶多烧那么十件二十件,画满一窑烧一窑,非常好玩。”一个“非常好玩”,看似平淡,却令人浮想连篇,并为后面的序子在德化陶瓷上作画埋下了伏笔。
虽然《八年》中对徐先生如何画瓷着墨不多,不似画兰那样恣意渲染,虽是只言片语,却似冰山一角,引而不发,只说了“四天都在画虎盘,引起了徐先生兴趣,乘势也画了十几个兰草和梅花盘,凑成一窑烧了。”短短几句,却满满的诱惑,让人恨不得能马上穿越到民国,也跟着画满一窑。
徐曼亚最大的贡献是,身体力行,追求实践,精心研究和竭力推进德化陶瓷业的复兴和发展、改革和创新,对陶瓷色釉、配方的研究和造型、画面的设计及书画、治印艺术等都有一定造诣,以其综合的艺术修养从事于陶瓷设计、色釉配方改良和瓷画创作等。民国23年,他联合德化有关人士向福建省政府申办德化陶瓷职业学校,核准后被委任为该校筹备员。民国24年,任该校教员并兼省陶瓷改良场实验室工作。上世纪40年代他与当时热心德化瓷业的同仁创办德化瓷艺学社、德化陶瓷展销商店,对当时德化瓷业的改革、复苏起着一定的指导、推动作用,是德化瓷发展的关键人物之一。如吸取国外制瓷的先进工艺,结合德化实际,推广石膏模注浆成型法,建起倒焰实验室进行烧成实验等。
徐曼亚能文能诗能书能画。他结合德化陶瓷发展的实际,著有《陶瓷学讲义·瓷史》(1948年)、《小型瓷艺学》(五卷)、《瓷作十讲》、《色釉浅说》、《中国画论及实习》、《西洋画论及实习》、《图案画论及实习》、《美术讲座》、《美术教育概论》、《曼亚画存》、《曼亚浪墨》、《曼亚丛印》等陶瓷工艺美术著述。徐曼亚的最大成就,体现在他的陶瓷艺术创作之中,其所设计之陶瓷器型、所绘之山水景物、所施之笔墨,文雅细腻,意韵幽长,艺术造诣之高,堪称德化窑民国彩瓷的佼佼者。正如他所言,“构图是熟能生巧的东西。一个画家怎么可以永远重复自己?”徐曼亚的瓷绘作品突破了自然景物的限制,在艺术创作中更多地融入了主观情感的表现,用心灵感悟艺术,营造出富有个性情感和人生哲理的意境。此外,他的“狂草”书法自成一格,泼洒豪迈、热情奔放,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温雅又激昂之气势。就像序子看着徐先生画兰时所悟:“你说的是兰,笔底下其实是书法。这幅画是本笔法大字典,撇、捺、钩、横、直、弯、点、挑、拐……无一不全,是口万宝盆。里头有《爨宝子》,有《龙门二十品》,有《泰山刻石》,有《张猛龙》,有《西狭颂》,有《石门颂》,一定还有好多我没见过、我还不懂的东西……”
徐曼亚对陶瓷生产素有研究,配制色釉技术有独创之处,新产品多次展览,他的瓷艺创作得到福建省主席陈仪的赞许“在抗战中突飞猛进,当不忘首匠心力之人。”福建省主席刘建绪则赞其“精心创作是佳作,其开发地方经济俾益国计民生,实感敬佩。”德化县长卓高煊曾褒其色釉发明赠匾曰“巧夺天工”……
解放后徐曼亚先生还撰写设计了《各式瓷器图案画本》、《小型瓷器画典》(造型设计)、《自动化直流煤窑设计图》、《回流直升式小窑设计图》、《宫式直流实验窑设计图》以及《人造燃料研究》等陶瓷著述。

《瓷史》

徐曼亚绘的山水筒瓶

筒瓶题记

筒瓶局部

徐曼亚先生所绘的山水茶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