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中国陶瓷—德化窑瓷器》特种邮票发行展览现场
“近几年,你的每一次出发,你的每一次喜悦,幸运的我都在,都能参与和见证。今天,又一次目送你——‘中国白’扬帆世界再出发。”2月21日,春夜,当“中国白”国际陶瓷大奖赛启动仪式各项活动圆满完成,我忍不住在朋友圈里发了这段话。
这是真切的心声。在德化人的心中,陶瓷是安身立命的生计,是传唱千年的歌谣,是塑在心中的家园,也是痴心无悔的精神图腾。这里的每寸土地,每片旧瓷,都浓缩着万千陶工艺匠的故事;这里的一山一水,都飘荡过千年窑烟的浪漫。德化陶瓷曾支撑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延续和拓展,铸造出德化千年不灭的瓷魂。可以说,因有陶瓷,方有德化。
所以,生长生活在德化这片土地上,日日与陶瓷相晤,于我来说确实是一件美好幸运的事。
然而,其实我原本是一名陶瓷世界的槛外人,多年前转身到新闻战线工作,在无数次深度地参与和陶瓷相关的重大活动中,慢慢地积累起对陶瓷的了解、熟悉和与日俱增的热爱。几年下来,我不断地游弋在陶瓷领域学习、思考,并为德化陶瓷文化、陶瓷产业发展不遗余力地鼓与呼,撰写了数十篇深度报道,其中,《“中国白”瓷塑入选“国家名片”》《300年前“世界官窑”德化造》等多篇文章获得泉州对外新闻奖、福建对外新闻奖。
渐渐地,我在对陶瓷的宣传报道工作中又转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从2014年6月起,花了两年半时间,撰写、出版了《德化当下的可能》一书。写这本书的缘起很简单,只是希望多关注一些在成长阶段的青年瓷艺“新秀”。回想那一段过程,我确实始终充满了激情,并不求任何回报。每周不停歇地采访、写稿、修改,在其他宣传报道任务依然繁重的情况下,有时候干脆把采访时间安排在周末。然后在每个周五的夜晚和周六的一整天,送孩子去上兴趣班后,我就躲在安静的办公室内写啊写。直到有一天,孩子兴趣班下课后自己到办公室找我,开始批评:“妈妈,你也不出去走走,可以找朋友喝茶啊,也可以看一场电影啊,你只会待在办公室。”孩子说得也对,但我知道,除了情绪、灵感、状态以外,我需投入的还有时间与耐心,心中的信念不容我有任何懈怠。
如今,在德化瓷坛,“新秀”是一个颇受关注的群体,其地位越来越凸显,也有多位新秀脱颖而出。
而我,今年春天又转岗来专职做陶瓷方面工作了,我想这就是因为我与陶瓷有这份情缘使然吧。虽然非常忙碌,在我二孩临产前十天的周末,正在医院做产前检查的我,检查了一半不得不赶去单位加班;在剖宫产后的第七天,就开始帮忙修改一份汇报材料,从晚八点直到凌晨零点。但如果能够为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为德化陶瓷乘着“一带一路”东风再出发做一些奉献,便是值得的,也是无怨无悔的。
木心说:“愿得/陶一般的情人/愿有/瓷一般的友人。” 于我来说亦是如此,如果说有一种器物能够完美地在我的生活中、生命中形影不离,那一定就是陶瓷。“海丝”已成为我内心的一份美丽情怀,乘着瓷缘这一恩遇般的翅膀,我还将继续助力德化在“五个泉州”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再扬“海丝瓷路”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