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城网讯 据行业媒体报道,2016年我国陶瓷砖出口出现断崖式下跌,出口量和出口额均同比下降,今年一季度延续了这一趋势。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国外陶瓷厂家增多、反倾销、人民币贬值、国内生产经营成本攀升、环保压力令不少低成本出口型企业被迫关停或出口减少等,原因是多方面的,造成出口下滑也是综合叠加影响。
这对我国陶瓷业的转型升级是利好吗?
有人说,我国陶瓷砖产品技术、制造装备与生产制式大面积输出到东南亚、中东、西亚、非洲等地区,“培养”出大批有力的竞争对手,争食我们的市场。占我们的路,让我们无路可走,所谓“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冷静分析出口下滑的症结,其提供的利好,绝非仅提供倒逼国内陶瓷业转型升级动力那么简单。
一则这些对手是我们帮扶起来的,很大一部分是,其装备、产品很多是我们生产的,其生产经营制式也几乎是我们的翻版,我们用装备和技术培植出的竞争对手,反过来与我们抢饭碗,是我们自作孽不可活,还是引入鲶鱼效应让我们提速创新转型升级之路?显然是后者,不管是主动应对还是被动承接,总之,与新生力量比拼,我们在生产要素方面处于劣势,价格拼杀已力不从心,呈现疲态。
二则各方因素综合考量,沿袭老路肯定不行。马桶盖事件引爆国内市场升级的信号,产品升级必须及时跟进,否则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将被国外品牌蚕食鲸吞,而更多国内消费者将远赴国外“买买买”,市场丢、客流丢,堂堂陶瓷大国可谓丢到家了。这是我们既不愿看到又不能接受的事情,必须借助创新转型,实现由大到强、由价格到价值的跃升,顺带验证“师傅、永远是师傅”的训条。
三则出口下滑的表象,犹如放大镜,洞察出国内陶瓷业发展出现的新景气、新特征。更折射出陶瓷业面对下滑可能常态化的情形下,沿着创新、品牌、价值的发展路线图,升级陶瓷业应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和常态机制,否则低端市场无竞争力、高端市场无法进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不会是一时的,也不会一笑而过,它将伴随陶瓷业走向穷途末路。止滑的出路不是拼价格力求销量回升,而是通过创新实现出口质量和效益的转型,重质轻量,把产品价值、品牌溢价的能力最大化提升。
出口下滑是后有追兵的结果。几年前就有业内人士谈到,随着东南亚、非洲、拉美等更具低成本优势陶瓷产区的崛起,我国陶瓷业将迎来后有追兵的发展阶段。加之陶瓷高端依旧把持在欧美陶瓷强国手中,以及多地针对中国陶瓷出口的反倾销围堵,国内陶瓷业面临“后有追兵、前有堵截”的严峻形势。自身成长发展的内在需求,正在发生由量到质的变化,再依靠海量低价出口,早已时过境迁。无力再支撑此种出口模式的陶瓷业,迫切需要提升出口质量和效益,即产品附加值带来的高价格、打造品牌带来的高价值、创新转型带来的高回报。只有出口质量提升了,出口效益才会增长,才会终结“八亿件衬衫换一架空客”的拼量出口模式的尴尬,才是迈向出口强国的正确选择。
出口下滑是转型升级的催战鼓。或许有人对出口下滑表现惶恐,作为陶瓷生产与出口大国,出口下滑的背后可能是众多出口型企业的步履维艰甚至倒闭关门。或许有人欢迎,认为这对陶瓷业是一种“另类”利好。高成本生产、低价格出口显然没有出路,若生存就必须转型,从而演变成一种求生不死的动力。出口下滑也让我们看到危机重重,更望见希望盈盈。
或许,陶瓷业出口下滑的下一站就是价值与价格同增、品牌与市场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