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卫生洁具行业始于上世纪 70 年代,主要经历了起步、快速发展和稳步发展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为上世纪 70 年代至 90 年代中期。这一阶段,我国卫生洁具行业刚起步,本土卫浴企业主要依靠手工作坊方式生产,产品种类单一、生产效率低下,主要服务中低端市场。科勒和 TOTO 等外资品牌,依托自身的品牌和技术优势,向高档宾馆、写字楼及住宅供货,迅速占领了高端市场。
快速发展阶段为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至 21 世纪初期。这一阶段,中国卫生洁具的产销量增长迅速,同时人们对卫浴间整洁舒适体验感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卫浴产品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特征,整体市场呈高速增长的态势。在我国卫浴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众多的本土卫浴企业也发展迅速,但尚未出现全国性的本土品牌,主要服务对象还是中低端市场。这一阶段,外资品牌在占领高端市场的同时,开始逐渐向中端市场渗透。
稳步发展阶段为 21 世纪初期至今。这一时期,国内本土卫浴品牌继续呈高速发展势头,涌现了以惠达和箭牌等为代表的一批全国性的本土卫浴品牌。这些本土卫浴品牌在与外资品牌的竞争中逐渐取得了部分高端市场份额。同时,外资品牌也逐渐加大向中端甚至低端市场的渗透力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经过 40 余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最主要的卫生洁具生产和消费国之一。
一,我国卫生洁具行业表现出以下特点:
A、渠道建设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
未来卫生洁具企业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渠道建设能力的竞争,拥有高效、优质的销售渠道是企业获得行业领先地位的重要前提。营销渠道的建设不仅在于营销网络的扩张,更在于营销网络的管理和维护,即通过各种措施充分调动各相关方的积极性,保证经营效率,增强经销商的执行力。目前市场上只有惠达和箭牌等少数企业的销售渠道能够遍布全国,其余大部分企业仅在部分区域有竞争优势。因此利用当前卫浴行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快速布局、拓展营销网络将有利于优势企业市场份额的提升。
B、本土企业的品牌意识逐渐觉醒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卫生洁具品牌积极拓展产品业务线,在给我国消费者带来更多产品选择的同时,也给本已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带来了新的压力和冲击。面对竞争格局的变化,推动我国卫生洁具行业由制造优势向品牌优势转化,提升产品附加值,已成为保持行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中国是全球卫生洁具产业的制造大国,年产量及出口量均位居世界前列,但到目前为止,具有国际品牌影响力的卫生洁具企业仍然较少,在“品牌形象”及“创新能力”两项关键指标上,与欧洲、日本、美国和德国等国家的企业差距仍然明显。众多的本土企业逐渐意识到自主品牌的开创和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将成为企业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关键。
C、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且日趋呈现多元化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GDP 规模及增速的不断攀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都给卫生洁具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无论是新市场的崛起还是原有市场的二次需求都为卫生洁具生产企业提供了持续的市场需求。另外,由于消费者在生活水平、文化背景、艺术修养等方面存在差异,市场需求呈现多元化特点,主要表现在对产品质量、功能、 花色、造型、安全、智能技术等方面。为了迎合市场需求的多元化趋势,各大生产厂商的产品也逐渐由大众化、普遍化向风格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D、本土企业生产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高
我国卫生洁具行业相对于欧美起步较晚,但是近二十年以来,在国际卫生洁具生产能力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大背景下,我国卫生洁具行业发展迅速。随着国际知名企业纷纷在我国投资建厂, 一系列先进的研发、设计、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也随之进入中国,促进了本行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目前国内市场上,外资品牌主要有东陶(TOTO)、科勒(Kohler)、乐家(ROCA)和杜拉维特(duravit)等。
本土企业在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基础上,通过持续的自主创新、经营品牌,生产制造能力及品牌影响力日渐增强,出口量逐年增长。国内市场涌现出了以惠达、箭牌等为代表的全国性本土洁具品牌, 市场范围也由大众消费市场逐渐向外资品牌主导的高端酒店、高档办公场所和高档娱乐场所等领域进行拓展。
E、行业集中趋势愈发明显
伴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预期以及房地产市场形势的变化,当前卫浴行业中实力不强的中小企业由于在品牌、渠道、 制造和研发方面的劣势将面临销售困难、减产甚至破产或被整合的风险。卫浴行业将会通过行业洗牌进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和改善,劣质产品、同质化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企业将会被市场逐渐淘汰,行业集中度将因此得以提升,具有品牌和研发优势的大型卫浴企业市场竞争力将会进一步增强, 卫浴行业将迎来更为健康和有序的发展环境。
2014 年 3 月 10 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与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联合发布《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文件指出,通过兼并重组,到 2015年建筑卫生陶瓷前 10 家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 20%;到 2020 年达到 40%,形成3-5 家产业链完整的、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建筑卫生陶瓷大企业集团,带动全行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