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扬龙釉下五彩瓷艺术传承保护成果展在长举行
|

“薄施淡彩”陈扬龙釉下五彩瓷艺术精品。 长沙晚报通讯员 易博奇 摄
长沙晚报记者 胡兆红 实习生 钱茂峰
宁静方臻妙,意到更兼工;薄施淡彩处,禅机一抹中。
昨日,“薄施淡彩”陈扬龙釉下五彩瓷艺术传承保护成果展在湖南省文化馆开幕,水灵通透、清新淡雅的醴陵釉下五彩瓷精品,让观众近距离体会到瓷艺之美。
此次共展出陈扬龙及其后辈陈利、申彬的釉下五彩瓷精品69件,展览持续至明日。
淡彩成新时代主流风格
已故的陈扬龙先生(1941-2013),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他在传统釉下彩绘平填收水法表现画面明暗的基础上,参悟出“薄施淡染”的釉下绘制秘技。
陈扬龙儿媳、醴陵釉下五彩瓷传承人申彬介绍,以前的釉下五彩是重彩,是一块一块色彩深与浅的对比。而“薄施淡染”是用很淡的水一层一层画上去,凸显色彩的层次感。薄施,就是用很淡的茶水,绘制在泥坯上;淡染,是不断地、一次一次地分层,让它渗入到泥坯当中。“薄施淡染”技法利用了国画中“三矾九染”的技法,通过反复渲染达到厚重润丽的艺术效果,解决了釉下五彩瓷层次感不强的问题,更能体现材质的润、透之美。这一技法在醴陵陶瓷界中得到全面推广,形成了釉下五彩新时代的主流风格。
以画牡丹花为例,这在淡彩里面难度最大,画一瓣花瓣的浓淡渐变,传统的平填一笔填满即可;而“薄施淡染”则需根据预设的颜色进行三至四次的分水,颜色的深浅、下笔的力度控制都需要相当娴熟的经验。
现场展出的作品,不论是牡丹、阊兰,还是泡桐、丝瓜,都用色浅淡,清雅淡逸、空灵隽秀,与细腻精致的材质相结合,透彻明快,有饱满的水分感。
“薄施淡彩”展将走进国博
“禅在花草中”,这是不少人在欣赏“薄施淡染”醴陵瓷时生发出的感悟。
那饱满得好似从瓷器中生长出来的色彩,不会出现在一个心浮气躁的作者手下。淡彩对人的耐心要求很高,仅仅一个普通碗上指甲大小的花瓣就需要十几遍上彩,加上醴陵釉下五彩瓷坯以薄、透著称,且是烧制温度最高的种类——需经历1380℃的高温,体越轻薄就越容易变形。采用“薄施淡染”技法绘制作品周期很长,加上成型、烧成的影响,要出一件好作品极其不易。每件成功的作品,沉淀着创作者的心血、才情,沉淀着在一笔一毫中流逝的时光。
2013年,陈扬龙先生去世之后,他的女儿陈利和儿媳申彬秉承遗志,将“薄施淡染”技艺传承。今年9月22日,国家博物馆将举办“薄施淡彩”陈扬龙釉下五彩瓷艺术作品展。这既反映了国家博物馆对陈扬龙釉下五彩瓷艺术的推崇,也体现了近几年湖南非遗保护工作“崇法而治,依规而行”所取得的成果。为此,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了此次晋京前的预展。
陈利表示,“我父亲毕生的精力都用在‘薄施淡染’技法上,而且这个技法创作完成后在醴陵进行了推广,使醴陵釉下彩的装饰风格提高了一个档次。我希望将父亲独创的‘薄施淡染’技法传承下去,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