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非遗』就在你身边——锔瓷,蜕变伤痕造物重生
“锔盆——锔碗啦——”
老辈人的回忆里会有这么一幕
挑着担子的师傅走街串巷吆喝着
人们便把摔坏的盆盆罐罐拿出来修修补补
今天,『身边的非遗』就让我们一起
走近这项“伤痕的艺术”
传统锔瓷
传统锔传统锔瓷技艺,历经几百年传承、发展,是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万能修补匠。过去家里的锅、碗、瓢、盆、首饰等物品破了,请锔匠锔起来并继续使用,形成人们“惜物保福”的情感和习俗。随着时代发展,现代锔瓷在传统的基础上,又开发出各种花样锔瓷法,开模浇铸壶嘴等技术,让修复好的物件更具观赏及收藏价值。锔瓷技艺对中国民间绝活的传承和瓷文化的发展以及考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有重要的传承和保护价值。
一把碎掉的紫砂壶,在裂纹处铜锔了两朵海棠花,壶身顿时熠熠生辉;一个口沿破损的瓷瓶,将其包边后,很自然地锔上一朵梅花……一件件受伤的瓷器,在耿海胜的手下,枯木逢春,再次绽放艺术的魅力。让我们聆听掩埋在时光里的锔瓷故事和历史,感受锔瓷这项传统技艺的精彩。
博采众长成为锔瓷工艺大师
(省级非遗项目)申报者:耿海胜
胶东半岛曾是交通闭塞的边关地区,道路崎岖不平,易碎的瓷器想运到胶东半岛很难,就是运到了,也是十有八九都碎了。所以人们非常珍惜瓷器,家里用的瓷器摔碎了也不舍得扔,找锔匠锔起来继续使用。就这样,心灵手巧的匠人有了养家糊口的营生,胶东地区的锔瓷业也得到了发展,耿海胜的父亲耿德轩就是这样的锔匠之一。
起初,耿德轩纯粹是为了生计才入了锔瓷这一行,当起了小锔匠。让他没想到的是,锔瓷这项精妙绝伦的纯手工技艺,竟让他痴迷了一辈子,而这也深深地影响了耿海胜。后来,耿德轩在环海路8号租下几间房子做工作室,开始了锔瓷工艺的研究与传承,年轻的耿海胜耳濡目染,也加入了父亲的行列。
“济物利人乘造化,弥缝补阙代天工。”父亲常告诫耿海胜,锔瓷工艺并不仅仅是一个讨生活的手艺,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技艺,若想在这一行走得长远,还需要很深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为。为此,耿海胜中专毕业后没有直接进入父亲的工作室工作,而是先后到锡镶厂和绣品厂学习传统技艺,并博采锡镶、刺绣、剪纸、国漆等众家之长。
2004年,在父亲的帮助下,耿海胜终于如愿以偿地开办了属于自己的瓷器和紫砂修复工作室,名为“吉呈轩锔工坊”。2014年,耿海胜被认定为第三批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传统锔艺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立志传承将锔瓷技艺发扬光大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耿海胜已是同行业里的佼佼者,他对锔瓷工艺颇有心得,在继承父亲锔瓷手艺的同时,又增加了一些錾刻工艺及开模浇铸壶嘴等工艺,在传承老手艺的同时,将现代人的实用需要和审美需求结合起来,使修复好的物件更具艺术性和收藏价值。
在锔瓷技艺中,最为上乘的工艺是“膛内锔”,顾名思义是在受损器物的肚子里面打锔子,从外表看上去,既没有锔子,又几乎看不到裂痕,正是靠这一高水平技艺,奠定了耿海胜在古玩修复界的极高地位。
在耿海胜工作室的南侧墙上,全部挂满了各式钻子,“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锔瓷工艺里的这一重要工具。而一旁摆放的是巴掌大的小板凳,在行话里称为“七星子”,主要用来配合钻子,在瓷器身上取眼用。耿海胜一边展示着他收藏的各式宝贝,一边讲着有关锔瓷的故事。
耿海胜认为现今需要修复的物件越来越多,而会这门手艺的艺人却越来越少,要抓紧对这门技艺进行理论方面的研究,并不断赋予它新的文化养分,使它彰显传统锔艺魅力的同时,让更多年轻人喜欢并参与进来,培养更多的锔瓷艺人,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