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德化:中国瓷畅行“一带一路” 检验检疫助力古瓷都华丽转身
图为福建德化协发光洋陶器公司陶瓷生产车间
人民网福建泉州7月17日电(记者 孙博洋)德化是千年古县,位于福建省中部、泉州市北部,自古以盛产陶瓷闻名,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三大瓷都,而德化的白瓷也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大出口商品之一。而今天,德化的陶瓷又成了中国走向“一带一路”国家的新名片之一,德化也成为了“世界陶瓷之都”。其实,德化陶瓷产业的迅猛发展,离不开当地检验检疫部门的鼎力支持。
记者从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获悉,1-5月德化出口商品总值43.67亿元,增长14.2%,其中自营出口商品总值5.16亿元,增长11.4%,增幅高居泉州各县市第1位。
据德化县委常委刘惠煌介绍,德化作为一个人口仅33万的山区县,却有10多万人从事陶瓷业,有2600多家陶瓷企业,陶瓷产品80%出口,出口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国最大的陶瓷西洋工艺品生产出口基地和全国最大的陶瓷电子商务产业基地,荣膺全球首个“世界陶瓷之都”。
据了解,2014至2016年,德化陶瓷出口外贸连续三年量价齐增,出口占全国同类行业8%以上,排名全国第二、福建省第一。
这些,都得益于德化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建立。
刘惠煌表示,通过全力推动国家级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促进德化陶瓷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品牌效应和质量效益提升明显。
据泉州检验检疫局德化办主任曾良焕介绍,德化于2013年12月成为全国首个省级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去年12月顺利通过质检总局考核组现场考核,今年2月成为第四批“国家级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据了解,德化的示范区建设以来,当地产业发生了“五个转变”,德化也完成了从“古瓷都”到“世界陶瓷之都”的华丽转身。
从“被动监管”向“主动作为”转变。通过健全“建设保障、监管、风险管理和公共服务”四重工作体系,逐一签署质量诚信承诺书,对入区企业实施动态管理,建立倒逼机制,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促使企业真正履行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进一步提高了质量安全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从“规模导向”向“质量导向”转变。通过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增强了企业质量管理意识,提升质量管理水平。陶瓷出口产品铅镉检验不合格率由2014年的0.23%下降到2016年的0.13%, 2016年德化辖区出口陶瓷实现全年国外零通报、零退运。
从“德化产品”向“德化品牌”转变。示范区建设以来,德化陶瓷品牌创建成效显著。目前全县拥有马德里国际商标13枚,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6枚、中国陶瓷行业名牌21个,福建省著名商标33枚、福建省名牌产品13个,品牌拥有量居福建省山区县首位,形成德化出口陶瓷品牌集聚优势。
从“德化制造”向“德化创造”转变。示范区通过政策激励、提供公共服务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提高了出口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创新的积极性,有力提升了陶瓷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德化陶瓷出口产品不再仅限于传统的日用陶瓷、工艺陶瓷,耐热陶瓷、氧化铝LED灯头、加热器、氧化锆结构体耐磨陶瓷(刀具、钻具、轴承等)等高科技陶瓷也逐渐走出国门。
从“出口大县”向“出口强县”转变。示范区建设带动了德化陶瓷出口发展,自营出口陶瓷企业数由254家发展到400家,自营出口企业数增长57%;在全国陶瓷出口萎缩情况下,2014年、2015年、2016年德化陶瓷出口额分别达123.20亿元、126.86亿元、137.64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6%、2.97%、8.47%,实现连续三年逆势增长。
据了解,在巩固传统外贸渠道基础上,德化陶瓷还把握“互联网+”发展机遇,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引进全国首家阿里巴巴中供合伙人跨境贸易国际站,率先在美国、俄罗斯设立陶瓷跨境海外仓,着力打造跨境电商生态圈,打造“互联网+外贸”发展新引擎。目前全县拥有跨境电子商务企业100多家、年销售额达5000多万元。德化位居全国“2016年跨境电商创业最活跃的25个县”榜单第20位、福建省首位。
刘惠煌表示,要以泉州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强市”为切入点,深化德化国家级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要充分发挥好示范区的品牌效应,把德化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成出口商品质量安全的样板区、对外贸易便利化的先行区、出口竞争新优势的培育区,让“世界陶瓷之都”福建德化在“一带一路”上焕发新光彩!